的道理,在位期间厉行节俭。他身着简朴服饰,宫殿设施尽量不做奢华装饰,连修建露台这种小型工程,因考虑到花费巨大,便放弃计划。这种“治人事天,莫若啬”,开门见山地指出,无论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还是养护身心、顺应自然,没有比“啬”更为重要的了。这里的“啬”并非吝啬小气,而是指珍惜资源、积蓄力量、收敛欲望。《管子·牧民》中提到“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意思是土地生产财富受时令限制,百姓劳力也有疲倦之时,但君主欲望无穷。若不懂得“啬”,过度索取,必然导致矛盾。
“夫唯啬,是谓早服”,即唯有懂得“啬”,才能尽早顺应自然规律和大道。历史上,汉文帝便是深谙此道的典范。他在位期间,生活极为节俭,宫室、园林、服饰等都很少增添。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计算需花费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便放弃了这个想法。这种对资源的珍惜,对欲望的克制,正是“啬”的体现,使得国家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秩序井然,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服谓之重积德”,尽早顺应大道,就是在不断积累德行。秦穆公曾丢失良马,被岐山之下的百姓捕获并分食。官吏抓住这些百姓要治罪,秦穆公却认为不能因牲畜而伤害百姓,还赐酒给他们,让他们免受惩罚。秦穆公的宽容与仁爱,正是在日常行事中不断积累德行。后来,秦晋交战,秦穆公陷入困境,当初那些吃马肉的百姓为报答恩情,奋勇作战,帮助秦穆公扭转战局,取得胜利。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不断积累德行,便能无往不胜,其力量无穷无尽,拥有这样的力量便可以治理国家。周文王施行仁政,礼贤下士,对百姓关怀备至,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与爱戴。他的德行让四方诸侯纷纷归附,势力不断壮大,为后来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文王的德行之力,使其拥有了治理国家的能力与根基。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世之道”,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是使国家根基深厚、长久存在的道理。汉朝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禁,这正是遵循“啬”道,掌握了治国的根本。在这种政策下,汉朝历经数代,根基愈发稳固,出现了长期的繁荣稳定局面。
老子所阐述的这一思想,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国家的治理运营,都强调了“啬”与“德”的重要性。它提醒着人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克制欲望、积蓄力量、积累德行,如此才能根深蒂固,实现长久的发展。
总的来说内涵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一个关于老子的故事吧。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潜心钻研学问、推行教化,其声名渐起。然而,孔子深知学无止境,听闻老子博古通今,对周礼见解独到且深谙人生至理,内心满是敬仰与向往,遂决定带着一众弟子,踏上前往周国拜访老子的路途。
师徒一行历经多日车马劳顿,终于抵达老子居所。孔子见到老子,恭敬地行了大礼,随后便迫不及待地向老子请教有关周礼的诸多问题。老子目光深邃,缓缓开口,从周礼的起源、发展,到其在当下社会的运用与意义,皆娓娓道来,见解鞭辟入里,令孔子和弟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一日,两人信步来到黄河边。滔滔黄河水奔腾不息,波澜壮阔。老子望着河水,感慨道:“你看这黄河之水,源远流长,清澈透明,滋养着沿岸万千生灵,却从不居功自傲,也不与万物争高低。人啊,就应该学习水的这种品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孔子听后,内心深受触动,沉思片刻后说道:“夫子所言极是,弟子定当铭记于心。水至柔,却能克刚;水无形,却能随物赋形。这其中蕴含的智慧,正是我们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
此次拜访,让孔子对老子的学问愈发推崇。分别之际,孔子望着老子的背影,由衷地对弟子们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学识高深莫测,思想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遨游于天地之间,实在是我等难以企及的人物。”这次问礼之行,在孔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