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汉武帝执政后期,社会动荡不安,他采取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措施。如优抚高龄老人,对80岁以上、9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有免算赋、免更役等政策;抚恤贫弱,积极赈济和抚恤贫民、饥民、灾民、流民,还把皇家园林和皇室直接控制的山川河泽等开放给百姓;释放奴婢、赦免赎罪犯人,把因吴楚七国叛乱而没为官奴婢的全部特赦释放等。
李士谦:据《隋书·李士谦传》记载,李士谦家境殷实,但生活节俭。州里有人去世缺钱安葬,他会帮忙筹办丧事;兄弟俩因家产分配不均打官司,他拿出钱贴补给觉得分少的人;饥荒时,他拿出数千石粮食借给穷人,后又烧掉债契,不要求偿还,还把家产换成谷物给灾民熬粥,安排人手收埋饿死的乡人,春天还拿出种子送给贫穷人家。
刘瑞龙:解放战争时期,刘瑞龙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淮海战役期间,他带领540万后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为前线送去9亿斤粮食等大量物资,保障了战役的胜利,为支援解放战争、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因此,圣人有所作为但不占有,有所成就但不居功”。圣人依照“道”去行事,他们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但不会将这些成果据为己有,也不会因为取得了成就就居功自傲。他们的行为是出于对“道”的遵循,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追求名利。
除了上文提到的范蠡、张良外,历史上功成身退、不追求名利的人还有以下几位:
孙武,这位春秋时期的军事巨擘,以一部《孙子兵法》奠定了他在军事史上的不朽地位。他应吴王阖闾之邀,踏入吴国政坛。在他的辅佐下,吴国军队如虎添翼,西破强楚,北威齐晋,让吴国称霸一时。然而,功成名就后的孙武,没有沉醉于权力与荣耀之中。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明白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波谲云诡。于是,他悄然隐退,远离了朝堂的是非纷争,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只留下那部千古奇书,供后人研读。
战国时期的王翦,堪称秦国统一大业的中流砥柱。他与儿子王贲,父子俩齐心协力,为秦国灭掉了五国,其赫赫战功无人能及。在攻打楚国前,王翦深知秦王嬴政生性多疑,为了消除秦王的猜忌,他故意向秦王索要大量的钱财和土地,摆出一副贪恋财物的姿态。实际上,这是他自保的策略。秦朝统一后,王翦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交还兵权,回到家乡,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他用自己的智慧,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保全了自己和家族。
唐朝的李靖,同样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军事家。他南平萧铣、辅公祏,为唐朝稳定南方局势立下汗马功劳;北灭东突厥,解除了唐朝北方的巨大威胁;西破吐谷浑,拓展了唐朝的疆域。李靖的威名,让敌人闻风丧胆。但李靖为人极为谨慎,他清楚功高容易遭人嫉妒和猜忌。于是,他主动让出功劳,避免与其他将领产生矛盾。到了晚年,他更是闭门谢客,不与外界过多交往,安心享受自己的宁静生活。
南宋名将韩世忠,在抗击金兵的战场上,是一面不倒的旗帜。黄天荡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大败金军,让金兵对他敬畏有加。他为保卫南宋政权,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当宋金议和的局面出现,韩世忠敏锐地察觉到了朝堂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主动辞去军职,从此闭门谢客,不再过问世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明朝的姚广孝,被称为“黑衣宰相”。他虽身为僧人,却在朱棣靖难之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朱棣登上皇位出谋划策。朱棣即位后,对他大加赏赐,但姚广孝却拒绝了所有的赏赐。他依旧穿着僧衣,住在寺庙里,专注于佛教事业。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信仰,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左右。
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建功立业,更在于懂得何时放手,如何在荣耀面前保持清醒。他们不居功自傲,不刻意表现自己,用谦逊和低调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和借鉴。
这以前咱们都说过,就不再过多的解释啦。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像这样,他们是不想显示自己的贤能”。圣人不居功、不占有,是因为他们不想刻意地表现自己的贤能,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或高人一等。他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是与“道”合一的体现,而不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