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备将裴生及少数民族首领梅颐等人都率领党羽部下前来依附陆逊,陆逊拿出所有财物赡恤他们。后魏国江夏太守逯[lu]式兼领当地兵马,成为吴国边境大患,但与魏国老将文聘的儿子文休一向不和。陆逊听说这一情况就假装致信逯式,引诱其前来归附吴国,并声称将秘密来信呈报给魏国。吴军将信放在两国的境界上,逯式惶恐不安,于是亲自送妻子儿女返回洛阳,但逯式的部下再也不亲近他,后被罢官免职。
孙吴嘉禾六年(公元 237 年),时任中郎将的周只向孙权上书,恳请能在鄱阳一带招募士卒以充实军力。孙权对于这一提议颇为重视,但并未直接应允,而是决定先征询陆逊的意见。
陆逊经过深思熟虑后,回禀孙权道:“陛下,鄱阳郡之民众向来民风彪悍,易于冲动行事且难以安分守己。若贸然前往该地招募士卒,只怕会引发骚乱,甚至可能导致这些民众沦为贼寇,给地方治安带来极大隐患啊!”然而,周只却对陆逊的看法不以为然,执意坚持要去鄱阳招募士卒。
果不其然,事情正如陆逊所担忧的那样发展。周只到了鄱阳后不久,郡民吴遽等人便趁机作乱,不仅残忍地杀害了周只,还率众攻占了数个县城,一时之间,鄱阳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与此同时,豫章、庐陵等地的惯匪们也闻风而动,纷纷响应吴遽的叛乱行动,使得局势愈发严峻。
得知此消息后的陆逊当机立断,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平叛。他指挥有方,麾下将士们更是奋勇杀敌,很快就扭转了战局,将叛军打得节节败退。最终,走投无路的吴遽及其余部只得选择投降。经此一役,陆逊从降军中精心挑选出八千余名身强体壮、作战勇猛之士编入自己的军队,大大增强了自身实力。至此,三郡之乱得以彻底平定。
就在嘉禾年间,朝廷中的中书典校吕壹倚仗手中权力,肆意妄为,弄得朝堂上下乌烟瘴气。陆逊和太常潘濬目睹此情此景,心中充满忧虑,多次进谏孙权希望能够遏制吕壹的恶行。终于,孙权察觉到吕壹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影响到朝政稳定,遂下令将其诛杀,以正朝纲。
此后,谢渊、谢宏等人又向孙权上奏,详细阐述了当下应当推行的一系列事宜,并提出了一些旨在改变现有政治措施从而为国家谋取更多利益的建议。孙权看过奏章后,再次将此事转交陆逊审议定夺。陆逊仔细研究了这些提议,认为其中部分措施确实具有可行性,但同时也强调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切不可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百姓福祉。孙吴赤乌二年(公元 239 年),这一年对于吴国来说,发生了一件颇为重要之事——吴国太常潘濬因病离世。这位太常生前尽职尽责,为吴国的发展做出过不少贡献。而随着他的离去,朝中职位出现空缺,孙权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任命镇南将军吕岱来接替潘濬之职。与此同时,陆逊也被委以重任,与吕岱一同负责处理荆州的文书事务。
在工作中,陆逊和吕岱配合默契,相互协作,将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之间的合作堪称典范,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认可,更是赢得了众多同僚们的赞誉。这种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无疑为吴国的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孙吴赤乌七年(公元 244 年)。在这一年里,陆逊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高光时刻——他接替了顾雍,成为了吴国新一任的丞相。然而,陆逊并未因地位的提升而骄傲自满,他依然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除了丞相一职外,他原本所担任的州牧、都护以及领武昌事等职务依旧得以保留。孙权深知陆逊的才能与忠诚,特地降下诏书对其加以勉励,希望他能够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
在陆逊担任丞相期间,朝局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时,太子与鲁王两宫并立,这使得朝廷内外的局势变得复杂起来。许多官员纷纷派遣自家子弟到宫中担任侍臣,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攀附权贵,谋取私利。面对这样的局面,陆逊深感忧虑。他认为,这些子弟不应凭借家族背景私自托请为官,更不应以此邀功取宠。若放任不管,必然会导致他们各自为阵,结成不同的帮派,进而引发朝堂内乱。
就在此时,全琮向陆逊报告了一个令他更为担忧的情况:全琮之子全寄竟然依附于鲁王,并与其交往甚密且行为轻率。陆逊深知其中利害,当即修书一封给全琮,言辞恳切地警告他要提防可能由此带来的祸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全琮并没有把陆逊的劝告放在心上。相反,他认为陆逊此举是多管闲事,甚至因此对陆逊心生怨恨,两人之间从此结下了深深的怨隙。
此后,太子孙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