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东吴徐夫人(2)

东吴徐夫人(2)

虑后,却以孙桓所率之军士气高昂且夷道城防坚固为由,断然拒绝了出兵援救。事实证明,陆逊的判断极为准确。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而孙桓也果真得以脱困,并对陆逊的用兵之道赞不绝口,称其调度有方,指挥若定。

此役过后,孙权对陆逊的才能大为赞赏,因其宽宏大量以及忍辱负重之功,特加封其为辅国将军,统领荆州军政事务,并改封江陵侯。

刘备一路狼狈逃窜至白帝城后,方才稳住阵脚。此时,东吴诸将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徐盛、潘璋、宋谦等将领更是纷纷上书孙权,恳请主公下令乘胜追击,务必生擒刘备,彻底消灭蜀汉政权。面对众将的请战书,孙权并未立刻表态,而是转头征求陆逊的意见。

陆逊深知此刻局势微妙,遂与朱然、骆统一同分析当前形势。他们指出,虽然东吴在此战中大获全胜,但曹魏那边却虎视眈眈。据探子回报,曹丕正在大规模地集结军队,其意图不明。倘若此时东吴贸然出兵西进,深入蜀境,一旦后方空虚,被曹丕趁虚而入,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陆逊建议孙权暂且按兵不动,先巩固胜利成果,加强防务,以防曹魏来袭。表面上看,此人假惺惺地声称要协助吴国去征讨刘备,然而其真实目的却是心怀叵测、暗藏祸心。面对这种情形,吴军理应保持高度警惕,慎重行事,当机立断选择撤军才是上策。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魏军瞅准时机突然发动袭击,致使东吴陷入三面受敌的艰难困境之中。

时间来到了孙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 223 年,刘备在退守白帝城之后没多久便抱憾离世。随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皇位,而国家政务则交由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全权处理。此时的蜀国有意与孙权展开议和谈判,以求两国之间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当下的实际状况,决定派遣陆逊前去向诸葛亮传达相关事宜。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将精心雕刻而成的孙权印玺存放在陆逊的住所里。从此以后,每当孙权与刘禅以及诸葛亮相互传递书信时,都会习惯性地先拿出来给陆逊过目审查一番。一旦发现其中存在任何不妥之处,便会责令陆逊对其进行修改调整,待一切妥当之后,再用印玺加封并送出。

辅政东吴

孙吴黄武五年(公元 226 年),时任东吴重臣的陆逊忧心忡忡地望着治所内日益减少的粮仓储备,心中深知若再不采取措施,必将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定向主公孙权呈上一份奏折,恳请孙权下令让诸位将领们积极开垦更多的耕地农田,以此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军民的温饱之需。

就在这一年的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然而,陆逊并没有被眼前丰收的景象所迷惑,他敏锐地察觉到百姓们虽然辛勤劳作,但仍承受着沉重的刑罚和赋税压力。于是,怀着对民众疾苦的关切之情,陆逊再次上书孙权,言辞恳切地劝谏孙权应当施行德政,减轻刑罚和赋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孙权收到陆逊的奏章后,对此十分重视。他立即召集了朝中有关部门的官员,专门下达诏令要求他们着手草拟相关的法规条文,以确保德政得以顺利实施。不仅如此,孙权还特意派遣了郎中褚逢携带这些草拟的法规条文前往陆逊和另一位大臣诸葛瑾处,请他们仔细审阅。同时表示,如果他们两人发现其中有任何不适当或者需要改进之处,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修改或增补相应的条款。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孙吴黄武七年(公元 228 年)。此时,孙权精心策划了一场诱敌之计,命令鄱阳太守周鲂巧设骗局,引诱魏国大司马曹休上钩。果不其然,曹休未能识破此计,贸然率军进军至皖县(今安徽省安庆市一带)。面对这一有利战机,孙权当机立断,迅速征召陆逊前来商议军情,并赐予他象征无上权威的黄钺,正式任命陆逊为平北大都督,率领大军前去迎击曹休。当曹休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之后,他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强烈的耻辱感。这位一向自负的将领,怎能容忍这样的奇耻大辱?于是乎,他依仗着自己麾下那数量众多且装备精良的兵马,决心与陆逊一决高下,以雪前耻。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休大军,陆逊却显得镇定自若。他亲自统领中路军,同时派遣朱然和全琮分别率领左右两翼的军队,形成了一个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阵势。只听得一声令下,三路军马如猛虎下山一般,向着曹休精心布置的伏兵猛冲过去。刹那间,喊杀声震天动地,尘土飞扬,整个战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陆逊所率之军士气高昂,锐不可当,很快就冲破了曹休的防线,将那些原本隐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