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的伏兵冲得七零八落。紧接着,他们毫不留情地向北追击那些狼狈逃窜的敌军。一路上,吴军奋勇杀敌,直追到夹石一带才停下脚步。经过这一场激战,曹军损失惨重,被杀被俘者多达一万余人,大量的牛马骡驴以及车辆也都落入了吴军之手。不仅如此,魏军的军用物资和各类兵器更是被陆逊及其部下抢掠一空,可谓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遭受如此沉重打击的曹休,在败退途中又不幸患上了背疽,病情日益恶化,最终不治身亡。这场战役使得吴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陆逊也因此声名远扬。
此后,吴军各路军马纷纷整顿行装,途经武昌。孙权得知陆逊凯旋而归,大喜过望,当即下令让左右侍从手持御伞,一路护送陆逊进出宫殿大门,以示对他的尊崇。而且,但凡赏赐给陆逊的物品,无一不是御用的上等珍品,其规格之高、待遇之优渥,在当时无人能够与之相媲美。
不久之后,陆逊又接到新的使命——返回西陵驻守。时间来到孙吴黄龙元年(公元 229 年),陆逊因其卓越的战功和出众的才能,被朝廷委以重任,官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此外,他还奉命辅佐留守在武昌的太子,全权掌管荆州和豫章三郡的政务,并负责处理和督察军国大事。至此,陆逊在吴国的地位愈发显赫,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股肱之臣。
在武昌辅佐太子的那段日子里,陆逊展现出了他刚正不阿且目光长远的一面。当时,建昌侯孙虑竟然在堂前大兴土木,建造起了斗鸭栏以供自己享乐。这一行为被陆逊得知后,他毫不留情地对其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苦口婆心地敦促孙虑要勤奋学习经典着作,不可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仅如此,面对军纪松弛的孙权亲信——射声校尉孙松,陆逊更是果断采取行动,当即将孙松手底下那些违反军纪之人处以髡刑,将他们的头发全部剃光以示惩戒。此外,对于来自南阳的谢景和刘钠所宣扬的那种先施刑罚而后讲礼仪的荒谬理论,陆逊也予以了坚决批判。
尽管陆逊此时身在外地任职,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朝廷的时政大事。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向孙权上疏,详细陈述当下的局势以及各种问题所在。在奏疏中,陆逊明确指出应当适当减轻刑罚力度,对于一些犯有小过错的官员应该宽容对待,以此来稳定百官们的情绪,避免人心惶惶。同时,他还提议要大力提拔和任用那些虽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但总体而言并没有犯下重大错误的贤良之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东吴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助力东吴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来到了孙吴嘉禾元年(公元 232 年)十二月。此时的天气寒冷刺骨,但这丝毫未能阻挡陆逊那颗炽热的心。只见他身披重甲,威风凛凛地站在大军之前,亲率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朝着庐江进军。一路上旌旗飘扬、战鼓喧天,士兵们士气高昂,仿佛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魏国将领满宠可不是吃素的。他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对于战场形势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当得知陆逊率军来袭时,满宠第一时间登上城楼观察敌情。望着那固若金汤的庐江城,他心中暗自思忖:此城城墙高耸、防御严密,若强行攻城,恐怕我方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满宠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策——反其道而行之。
满宠不仅没有选择加强对庐江的防守,反而果断地下令整顿军队,然后带领着他们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奔赴杨宜口一带布防。他深知,与其被动地等待敌人来攻,不如主动出击,抢占战略要地。这样一来,既能打乱敌军的部署,又能为己方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陆逊这边很快就得到了满宠行动的消息。当他听闻满宠放弃防守庐江而转往杨宜口时,心中不禁一沉。他意识到,如果继续强攻庐江,很可能会陷入魏军的包围之中,届时后果不堪设想。经过短暂的思考,陆逊当机立断,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随着军令的传达,原本气势汹汹的吴军开始有条不紊地撤退。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庐江城外。虽然这次进攻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陆逊的果断决策成功地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没过多久,孙权在宫中又萌生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他觉得如今东吴国力强盛,应当进一步扩大领土范围。于是,他想到了派遣部队前去夺取夷州以及珠崖等地。为了确保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孙权特意派人前往陆逊处征询他的意见。
陆逊接到询问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立刻伏案疾书,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详细地上奏给孙权。在奏折中,陆逊明确表示反对这一计划。他认为,夷州和珠崖等地路途遥远、环境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