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梵王宫。
水流檐影晴江上,山接钟声暮霭中。揽辔[pèi]此行因致敬,蒲团分坐听谈空。(杨伯岩)
《徐偃王赋》
文以延国,徐以邈绵。德道不陨,仁义坦然。巍巍武原,络绎朝拜之踵;汤汤淮水,倒映明净之岸。谁识徐山之高,独葆真性之善。合十揖拜,每钦先圣高志;援翰作赋,长祈情溢尘寰。
溯夫伯益佐禹,功广志清。若木乃以封徐,礼让表率国中。数代英烈,伟岸徐土;累世匡政,承祀诞公。除酷减刑,衙署罕争诉讼;简约军事,剑刀熔化犁耕。督庠[xiáng]序之教,谨孝悌之明。慈雨广布,何限淮夷之地;恩波遍及,今传吴越之颂。
惜惟礼崩华夏,术乱春秋。贤者不贵,仁者不寿。尊从本心,何忍斗其百姓;敛避锋芒,亦免伤及楚周。不宝土地,存义以肃立;不矜江山,秉仁以自修。视下如伤,慰乎上苍知我;仰天无愧,巍乎古今谁俦。延不绝之后裔,誉长美于众口。
至若从来寇王,成败否臧。尸曰无骨,史书反上。拘儒虽多刻薄,浅诞不减流芳。籍有毁誉,民皆仰望。荀卿论圣,比仁德于周孔;韩愈谒[yè]拜,问谁人之颉颃[háng]。谱牒长贻,后裔笃效祖志;名实相副,草木伏偃风尚。且看庙宇林立,似昭正道煌煌。
斯人已逝,百代悠悠。名利得失一时,慈悲照亮千秋。墓安隐学,往来慕名之瞻;祠遍栖真,护佑东海之瓯。挂剑台前,仁昔感化异国;好人苑里,义今荡漾徐州。三尺巷内情沁溢,云龙湖畔花香幽。不愧通衢[qu]五省,火轮滚滚播温暖;自豪名满天下,帆樯[qiáng]浩浩扬风流。
赞曰:嗟嗟偃王,亘古谁属。以仁易国,何吝其土。败犹为荣,无愧仰俯。季札挂剑,宋不趁虚。国士景从,千里膺[ying]服。天道酬报,子孙繁富。法理诸夏,德领良图。由是观也,万载功着。(薛刚)
人物争议
出生之谜
下邳,古徐国也,昔徐君宫人生一大卵,弃于野。徐有犬,名后苍,衔归。温之卵开。内有一儿,有筋而无骨。后为徐君,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原载《述异记》)
按《述异记》里的记载,彭城,是古徐国所在地。以前徐国国君夫人生下了一个大肉球,扔在了野外。徐君或者徐国有一条叫后苍(有书曰鹄苍)的狗,把他衔了回来,等等。
逃亡之谜
西周徐国国君徐偃王,见《说苑》)徐偃王逃往何处,众说纷纭。史籍记载说他死于彭城武原县(今江苏徐州邳县)东山。但据一些地方志,如《郡国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记载,徐偃王不是败退彭城东山,而是南逃江苏。
清代徐时栋《徐偃王志》中,则有一场背后算计徐偃王的阴冷的对话:楚王孙厉谓楚子曰:“汉东诸侯三十六国,胥服徐矣,不伐,楚必事徐。”楚子曰:“偃王有道,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石之投卵也,犹大鱼之吞小鱼也,犹虎之啖[dàn]豚也,又何疑焉!且夫文不达德,武不任力,乱莫大焉。”楚子曰:“善。”
很少会有人知道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以“仁义治国”着称的徐偃王会把他国亡之后的人生中的最后那段岁月交付给东钱湖畔那座并不起眼的隐学山。山下的村民对隐学山和隐学寺并不陌生,但是,谈及徐偃王,大都摇摇头说不知道,也许,这才是徐偃王当年隐居于此的最初本意。
元代诗人徐本原在几百年前早就造访过徐偃王墓地,追怀往昔,凭吊偃王生平事迹,咏叹历史命运无情,作诗云:“山以隐学名,上有栖真祠。翁仲医草莱,再拜空嘘嘻。辽东鹤不返,冢墓何累累。子孙繁且衍,谱牒能相贻。零落千载下,恻然起遐思。”
徐偃王一位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主,他从出生就具有传奇色彩,他的选择始终有困惑,因为仁爱世故,更令我们难以想象。历史这本书籍实在太过厚重,我们始终无法通过文字去体悟人物的选择,说他是枭雄也好,骂他无能也罢。希望未来随着史料的丰富,让我们好好的透过历史来观察一位人物去感受他们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