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徐偃王生平略记

徐偃王生平略记

可以防守。然而彭城一带民风剽悍强劲,而且正好处在南北交通要道之上。自从楚国攻占彭城并将其封赏给鱼石之后,晋国悼公曾经围攻此地,后来更是郑重地把它交给了宋国,于是彭城便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宋国之所以选择迁都到此,实际上和赵国迁徙至邯郸、韩国迁徙至新郑、魏国迁徙至大梁的用意相同,都是为了靠近军事要冲以便自我镇守。所以宋国也被称为徐国,这里所说的“徐”就是指新的都城彭城。就好像韩国被称为郑国,魏国被称为梁国一样。(彭城在晋朝时设立为徐州,一直沿用至今。淮夷和徐戎向来都隶属于商朝。因此商朝以及后来的宋国也能够获得“徐”这个称呼。)此外,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朝的九鼎沉没在了泗水彭城之下。”还有《始皇本纪》里提到:“秦始皇二十八年的时候,路过彭城,虔诚斋戒并举行祈祷祭祀仪式,想要从泗水中捞出周朝的宝鼎。”这些也都能证明宋国的都城就在彭城。(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后面还会详细说明。)据《后汉东夷传》所述,偃王所居之地位于潢池以东。此外,在《水经济水篇》中还记载了黄水和黄沟,其东边便是沛地,此地在秦朝时属于泗水郡,当年刘备主政徐州之时便将治所设于此地。再往南去就是彭城,而往东则是武原和徐山。(不过《泗水注》中将此处称作徐庙山。)这里应该就是偃王的国度所在之处了。

传说偃王统治的地域方圆达五百里,这与《宋策》中墨子游说楚国时所说的宋国地域面积相同。关于偃王这个称呼,有人猜测可能是王偃名字的倒置。经过考证,古代谥法之中并没有“偃”这个谥号。《秦本纪集解》曾引用《尸子》中的话:“徐偃王身具筋腱却没有骨头。”司马贞认为他之所以被称为偃王正是源于此特征。然而这种说法实在荒诞不经,并不能作为偃并非谥号的有力证据。

在那本名为《志疑》的着作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偃王这位人物啊,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也许他并没有得到官方正式赐予的谥号呢。然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诸如《国策》、《墨子》、《吕览》以及《新序》等等众多的古代典籍里面,却都不约而同地尊称偃王为康王;可是另一方面,在《荀子王霸篇》这部作品当中,竟然又称呼偃王为宋献。针对这种现象,杨倞专门作出了一番注释说道:当一个国家走向覆灭之后呀,那些忠臣义士们往往会根据自己内心对于君主的情感和评价,私底下各自去给已经逝去的君主拟定谥号,也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不同典籍之间对偃王谥号的表述存在着差异和不一致的情况。”

从这一系列的记载来看呀,偃王既拥有康王这个谥号,同时还被称作宋献,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些所谓的谥号在当时那个时代可能并没有广泛传播开来并且被大家普遍认可与使用。恰恰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在提及偃王的时候,甚至会把他的名号故意颠倒过来加以运用。这就好像我们在《庄子·列御寇》当中所看到的那样:“曹商接受了宋王的命令,肩负着重要使命前往秦国出使啦。”

《释文》:“司马云:偃王也”则王偃后人固亦称之偃王矣。谓其见灭,惟《淮南》楚庄王之时得之者?楚两庄王,一在春秋时,(考之《春秋传》及《楚世家》,庄王元年伐舒蓼,十三年众舒叛,楚灭舒蓼,疆之及滑汭[rui],盟吴、越而还,如是而已。《左氏传》备载庄王事,亦不似有所谓徐偃王,割地而朝者三十二国,而见灭于楚也。)一在战国时,顷襄王又称庄王。(参读《考辨》第一三一。)《六国表》宋灭当楚顷襄十二年,故《淮南》以为庄王也。宋亡于齐,其后楚得其淮北徐地。当时盛毁之者,拟之桀纣,盖出诸列国之君卿。而宋之小民,则口道仁义不能忘。凡今先秦书记宋偃之不道者,皆本列国史记。而宋以国亡无史,其仁义之设施,已不足自传于后世。惟野民小人之所称誉,谓徐偃王行仁义而亡国者,其流传失真,乃误以为春秋之徐,或乃以谓在楚文在时,或乃以为当周缪王之世。传者弗深考,乃不知其即宋王偃。古事流传,其漫迤流衍如此者多,不足怪也。

又按:荀子《非相》列举徐偃王、仲尼、周公、皋陶云云,似徐偃王年代最在后,则亦非周缪王及春秋楚文、庄时人矣。此篇列之圣贤之俦,而《王霸》篇又并称宋献、齐湣,此则时人对宋偃评量本不一致,《非相》亦不必出荀卿手笔耳。

《徐偃王》

仁暴由来各异施,秦徐至竟孰雄雌。君看骊岫[xiu]今无墓,得似柯山尚有祠。(刘克庄)

《徐偃王》

当年大德瑞朱弓,仁在斯民千古同。故国已无徐子土,灵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