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之站了出来。只见他苦口婆心地一番劝解,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终于使得刘义隆暂时放下了心头的戒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元嘉二年(公元 425 年)已经来临。这一年,身为司徒的徐羡之和担任尚书令的傅亮,竟然先后三次上书请求归还政权于刘义隆。起初,刘义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两次,但最终还是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自此以后,刘义隆正式开始亲自主持并管理所有的政务。
可谁曾想,事情并未就此平息。不久之后,在徐羡之侄子徐佩之、侍中程道惠以及吴兴太守王韶之等人接二连三的奏议之下,朝廷再次颁布诏令,要求徐羡之返回朝中参与议政。这般一来,刘义隆对于徐羡之的忌惮之情愈发强烈起来……
少帝被废黜之际,司空徐羡之心生忧虑,唯恐刘义隆登基后会将至关重要的荆州重镇托付给旁人。经过深思熟虑,他凭借着录尚书事这一要职所赋予的权力,毅然决然地任命谢晦暂时接替掌管七州诸军事、兼任抚军将军以及领护南蛮校尉和荆州刺史等职务。如此安排,意在让谢晦成为朝廷在外的得力援手与坚实依靠。
此后,刘义隆正式确认并下达诏令,任命谢晦出任荆州刺史一职,同时还额外赐予他使持节的殊荣。不仅如此,没过多久,刘义隆更是对谢晦频频施以丰厚赏赐。然而,面对这诸多恩赐,谢晦却表现得谦逊有加,一一委婉回绝。最终,在刘义隆的再三恩准之下,谢晦才动身前往江陵走马上任。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元嘉三年(公元 426 年)正月。就在这个时候,刘义隆颁布诏书,详尽罗列了徐羡之及其党羽们的种种罪行。诏书中严词指出他们手握重权却肆意妄为,甚至存有谋逆篡位的不轨之心。紧接着,刘义隆传召徐羡之和傅亮入宫觐见。徐羡之深知自己犯下的罪孽深重,难以逃脱死刑惩处,万念俱灰之下,于出城途中选择了自尽身亡,以此了结自己罪恶的一生。
刘义隆在铲除徐羡之之后,并未停下惩治奸佞的步伐。他紧接着下令诛杀了傅亮以及谢晦的儿子谢世休,与此同时,还将谢皭、谢世平、谢绍等谢氏家族中的子弟尽数拘捕入狱。谢晦眼见自己的亲人和族人遭受如此劫难,心急如焚,赶忙向文帝上书申诉冤情,期望能够得到宽宥。可惜的是,无论他如何苦苦哀求,最终都未能改变既定结局,一切努力皆付诸东流。
最终,谢晦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叛大旗。面对这一局势,刘义隆果断下达命令,派遣中领军将军到彦之、征北将军檀道济以及骁骑将军段宏等诸位将领联合起来,共同出兵征讨谢晦。不仅如此,刘义隆更是亲率大军西征,以显示他平定叛乱的决心和勇气。
时间来到二月,到彦之和檀道济率领着军队一路追击,终于在隐矶这个地方(位于当今湖南省临湘市的东北部、长江的南岸)与谢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激战,谢晦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又在延头(现今湖北大悟县的东南部)成功地将谢晦擒获,并将其押解送回到都城。
当刘义隆得知这一胜利消息时,他正身处芜湖(地处安徽省芜湖市的南部)。听闻捷报传来,刘义隆满心欢喜,当即决定班师回朝。回到都城之后,刘义隆毫不留情地下令将谢晦及其一众党羽全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然而,就在这场平叛之战中,尽管檀道济因诛杀叛贼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却未能因此摆脱刘义隆对他的猜疑之心。原来,檀道济身边的心腹之人皆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之士,而且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才华出众、意气风发。这些因素使得刘义隆始终对檀道济心存忌惮。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元嘉十三年(公元 436 年)的三月。此时,刘义隆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于是降下诏书,下令将檀道济交由廷尉处置。与此同时,檀道济的儿子——时任给事黄门侍郎的檀植等人,也一并遭到牵连,共计十一人皆被诛杀。就这样,曾经为刘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檀道济一家,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体恤民生,开创盛世
刘义隆统揽朝政后,加强朝廷内外官吏的品德与能力建设,元嘉三年(426年),派散骑常待袁渝等大臣巡行诸州郡县,考察官员政绩,体察民情,又让各郡县向朝廷奏报当地的行政得失;刘义隆还不断督促宗族子弟多加自勉自律,元嘉六年(429年),命江夏王刘义恭出任荆州刺史后,写信告诫他应严于律己、忠君辅政、克勤克俭等为人处世之义理,又曾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在为衡阳王刘义季践行时,教导孩子们应多思民苦、勤俭节约;此外刘义隆自己也勤勉于政、惜才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