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推断,国家社稷所面临的忧患恐怕难以预测啊!”姚兴闻听此言,不禁微微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后,他当即决定任命司马休之为扬州刺史,希望借助他的才能来稳定局势。
义熙十二年(公元 416 年,此时也是后秦的永和元年),正值金秋八月,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刘裕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从建康出发,开启了北伐后秦的征程。与此同时,各路大军也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战略计划纷纷行动起来,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向着北方挺进。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义熙十三年(公元 417 年)的八月辛丑日(初二这天),经过长途跋涉,晋朝太尉刘裕终于抵达了潼关。这座雄关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屹立在大地之上。一到潼关,刘裕便迅速做出部署,他任命朱超石担任河东太守,并命令其与振武将军徐猗之前往河北地区,与早已驻守在此的薛帛会师,然后一同向蒲阪发起进攻。
然而,战争的局势变幻莫测。当朱超石等人与后秦的军队遭遇时,一场激烈的战斗瞬间爆发。后秦方面派出了实力强劲的平原公姚璞以及姚和都前来迎战晋军。双方在战场上杀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可惜的是,最终徐猗之不幸战败身亡,而朱超石则侥幸逃脱,一路狂奔回到了潼关。
在后秦这边,东平公姚赞(原本记作“<言赞>”)得知了晋军的动向之后,心生一计。他派遣深受魏主宠信的司马休之和司马国璠从轵关出发,马不停蹄地赶往河内。他们此行的目的便是要游说北魏军队出兵,对刘裕的后方进行袭扰和攻击,以此来牵制晋军的行动。
另一边,当东平公姚赞获知了晋军已经步步紧逼长安的消息后,心中大惊失色。于是,他果断地下令率领军队从定城撤退至郑城(也就是如今陕西省的华县一带)。面对如此局面,刘裕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乘胜追击的绝佳机会。他指挥着大军紧紧跟随在后秦军身后,一步步地逼近了长安。
此时此刻,后秦国主姚泓眼见长安城危在旦夕,但他手中仍掌握着数万精锐之师,自认为尚有一战之力,可以抵御住晋军的猛烈攻势……于是乎,姚泓当机立断,派遣姚丕领军镇守渭桥(此乃位于长安城北之地),以防敌军从此处突破防线;又命胡翼度率领军队驻守石积(地处长安城东北方向),以此形成犄角之势;接着让姚赞统率大军屯守霸东(即霸水东岸一带),构成一道坚固的屏障;而他本人则亲自带领兵马守护逍遥园(该园位于长安城西)。时间来到了八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姚泓最终决定率领满朝文武大臣前往王镇恶的军营,表示愿意归降。至此,曾经强盛一时的后秦政权走向终结。
在后秦覆灭之后,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赐、鲁轨、韩延之、刁雍、王慧龙以及桓温的孙子桓道度、桓道子、其同族之人桓谧、桓璲和来自陈郡的袁式等数百人纷纷逃离故土,一路北上,向当时的北魏司徒长孙嵩请求投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短短一个多月过后,司马休之便在长孙嵩班师回朝的路途之中与世长辞。得知此事后的北魏朝廷,为了表彰司马休之生前的功绩,特地追赠他为征西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并赐予谥号“始平声公”,以慰其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