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第306章 北魏孝明帝权宦徐纥

第306章 北魏孝明帝权宦徐纥

徐纥的早年生平在《魏书》《北史》中记载简略,仅能从零星史料中推测其出身。+w.a*n^b~e¨n?.^o*r+g.北魏自孝文帝元宏推行汉化改革(494年迁都洛阳后达到高峰),官僚体系逐渐形成“以门第定高下、以儒学论升迁”的格局,高门士族(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垄断核心职位。徐纥既非鲜卑贵族后裔,也非汉人士族出身,其家族大概率是普通地主或中小官僚,这意味着他的仕途起点远低于世家子弟。他最初能进入官场,依靠的是两项核心能力:一是文书专精,北魏宫廷对“善属文”者需求迫切,徐纥精通汉魏典章,擅长草拟诏令、撰写奏议,符合汉化政权对文职官员的基本要求;二是应变机敏,在担任中书舍人期间(负责传递奏章、沟通内外),他总能快速领会上级意图,甚至提前预判政务需求,这种“察言观色”的特质让他在基层官员中脱颖而出。孝明帝元诩即位初期(515年),朝政由灵太后胡氏与太傅元雍共同掌控,中枢权力处于微妙平衡。徐纥此时虽职位不高,却已展现出对权力结构的敏锐嗅觉——他主动接近胡氏身边的亲信宦官,通过传递宫外信息、处理琐碎事务获得关注,为后续攀附权力核心铺垫了路径。

灵太后胡氏(宣武灵皇后)是北魏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她早年以“母仪天下”之名临朝,初期推行过释放宫女、减免赋税等善政,但随着权力稳固,逐渐转向专权——她忌惮宗室诸王的威胁,又不信任世家大臣,急需一批“非士族、易掌控”的近臣组成核心团队。徐纥的出现,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1¢6·k-a-n.s!h·u_.¨c¢o!m_徐纥的崛起并非孤立,他与中书令郑俨、黄门侍郎李神轨等人结成政治同盟,史称“徐郑集团”。其中,郑俨因与灵太后有旧情而得宠,徐纥则凭借行政能力成为集团的“实际操盘手”。三人分工明确:郑俨负责维系与灵太后的关系,李神轨掌控禁军护卫,徐纥则总揽文书起草、人事任免、政务执行,形成“内有太后撑腰,外有党羽布控”的权力网络。他们渗透权力的关键手段是架空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决策流程为:大臣奏议→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皇帝(或太后)批准。徐纥却通过灵太后的授权,将草拟与审核权集于一身,甚至“未奏先拟”——重要诏令在未经朝臣讨论的情况下直接发布,朝堂沦为“徐郑集团”的执行机构。

徐纥掌权后,将人事权变为敛财工具,其“卖官”行为具有系统性与公开性。阉官传》记载,地方县令一职需缴纳“绢千匹”,刺史需“绢万匹”,中央官员如尚书郎则“粟五百石”,甚至连“散官”(无实权但有俸禄的职位)也按品级定价。北魏原本规定“非士族不得任清要官”,徐纥却将秘书监、着作郎等“清职”卖给富商子弟,只要出价足够,即便“目不识丁者”也能跻身文人官僚行列。为快速敛财,他曾在一月内任免二十余州刺史,这些官员到任后,又通过搜刮百姓回本,形成“朝廷卖官→地方刮民→民变四起”的恶性循环。这种行为不仅摧毁了北魏的选官制度,更让基层百姓对朝廷彻底失望。当时民间流传歌谣:“纥(徐纥)俨(郑俨)当道,官如瓦砾;绢粟一到,朱紫自来”,正是对其腐败的直接控诉。\n\i,y/u_e?d`u`.?c′o¨m`

在财政方面,徐纥为讨好灵太后(如修建永宁寺、开凿伊阙石窟),大量挪用军饷与赈灾款。孝昌元年(525年),关中地区遭遇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本应发放的赈灾粮却被徐纥挪用为灵太后的“私库”,导致“饿殍满道,人相食”。地方官员上奏灾情,均被他压下不发。在司法方面,他建立了一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规则:对依附自己的党羽,即便犯下杀人罪也能“改判流放”;对反对者则罗织罪名——清河王元怿曾弹劾徐纥“卖官乱政”,徐纥便诬陷其“谋反”,虽因元怿是宗室未被处死,却被罢官软禁;大臣袁翻因拒绝为徐纥亲信脱罪,直接被外放为地方官,终身未得召回。

六镇之乱(523年爆发)是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徐纥的统治,正是这场动乱的重要推手。北魏初年,为防御北方柔然,在漠南设立沃野、怀朔、武川等六镇,镇兵多为鲜卑贵族子弟或中原强宗,地位等同于“国之爪牙”,升迁路径通畅。但孝文帝汉化后,朝廷重心转向中原,六镇地位急剧下降:镇兵从“贵族军人”沦为“边鄙杂户”,与洛阳士族的差距拉大;军饷被克扣、土地贫瘠,甚至出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原本“立战功可入中央”的规矩被打破,职位多被洛阳权贵子弟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