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徐氏略记 > 第306章 北魏孝明帝权宦徐纥

第306章 北魏孝明帝权宦徐纥

据。这些矛盾已积累数十年,亟需朝廷调整政策化解。但徐纥掌权后,对六镇的诉求不仅完全无视,反而通过两项政策加剧了矛盾。他将地方官职全部纳入“卖官”体系,六镇军官即便战功卓着,也需缴纳重金才能升迁——而镇兵本就贫困,根本无力承担,最终“有功者无赏,有钱者得官”,军心彻底涣散。六镇防御柔然需大量粮草、军械,徐纥却将这笔拨款挪用为“卖官资金”的“周转金”,导致边镇“兵甲朽坏,粮储断绝”。沃野镇兵破六韩拔陵在起兵檄文中痛斥:“洛阳权贵(指徐纥等人)食肉糜,边镇士卒骨填沟”,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523年,沃野镇民因“请粮不得”杀镇将起义,六镇之乱正式爆发。虽然动乱的根本原因是北魏“汉化与旧俗的撕裂”,但徐纥的腐败统治无疑是点燃火药桶的火星——他的政策让六镇军民彻底看清了朝廷的腐朽,最终选择以暴力反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外部叛乱席卷北方,内部皇权与后权的矛盾也彻底爆发。孝明帝元诩逐渐长大,不满灵太后与徐纥专权,暗中联络并州军阀尔朱荣,欲借外力夺回权力。528年,孝明帝密令尔朱荣率军南下的消息泄露,徐纥与灵太后为自保,竟合谋毒杀了年仅19岁的孝明帝。这一行为彻底突破了伦理底线,给了尔朱荣“清君侧”的完美借口。尔朱荣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率铁骑直指洛阳。徐纥试图组织抵抗,却发现朝廷早已无可用之兵:禁军被他的亲信掌控,但士兵“久不操练,贪腐成风”;地方军队或被叛乱牵制,或不愿为“弑君者”卖命。最终,他只能劝灵太后“挟幼主(刚立的元钊)出逃”,自己则带着亲信与搜刮的财物先行逃亡。

他先投南朝梁,因“携带重金”被梁武帝短暂收留,但梁廷鄙视其“弑君乱政”的行径,始终未予重用;529年,北魏北海王元颢在梁军支持下北伐洛阳,徐纥试图依附元颢东山再起,却因元颢战败而再次流亡。530年,孝庄帝元子攸(尔朱荣所立)稳定政权后,下令“全国通缉徐纥”——他的罪行已被昭告天下:弑君、卖官、引发叛乱,成为北魏后期“乱政”的代名词。最终,徐纥在逃亡途中被地方官抓获,押回洛阳。孝庄帝为“平民愤、正国法”,下令对徐纥处以凌迟之刑(一种极其残酷的死刑)。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行刑当日,洛阳百姓“聚观数万人,唾骂不绝”,可见其民怨之深。

《魏书》将徐纥列入《阉官传》(虽非宦官,但因“依附女主、乱政误国”的行为与阉宦类似),评价他“性贪婪,智小谋大,以谄媚得权,以暴虐亡身”。这一评价虽带有封建史书的“道德批判”色彩,却精准抓住了他的本质——他是北魏后期“皇权失控、吏治腐败”的产物,也是加速王朝灭亡的“催化剂”。徐纥的一生,映射出北魏衰落的三大教训:权力缺乏制约必致腐败,灵太后赋予他无限权力,却无监督机制,最终让他从“能吏”沦为“贪官”;忽视基层必失根基,他对六镇军民的困境视而不见,最终被底层的怒火吞噬;依附权势能得一时,不能得一世,他依靠灵太后获得权力,却因失去权力根基(太后倒台)而瞬间崩塌。作为北魏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徐纥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王朝在腐败与动荡中走向终结的缩影。他的结局也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无论权力如何显赫,若背离民心、践踏法度,最终只会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