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兄过誉了,主要是董将军在西北为国出力,可朝廷又筹措不起粮草,我着急的很,无奈之下,才出此下策。”
张燕说着,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
董旻闻言一怔,随即颔首微笑。
他与小舅子牛辅常有书信往来,牛辅曾说张燕之智不下文优(李儒),切不可以一般贼寇视之。
起初他还不以为然,但此刻张燕一开口就猜中他的来意,不禁暗自佩服。
两人举杯共饮。
董旻擦嘴后又要给张燕斟酒,张燕忙用手拦住:
“董兄,你约我前来必有要事相商,不如先谈事,再饮酒。”
董旻见张燕如此稳重,心中更添几分好感。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燕兄,前几日你这么一闹,司隶的世家都不敢再囤粮了。何进更是从府库中捐出一千万斤粮草以资国用,陛下大喜,已在考虑擢升何进为大将军了。”
张燕浅笑不语,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
“何家即将得势,燕兄似乎一点都不担心会被他们报复?”
“不需担心,陛下英明神武,不会让外戚干政的事再次上演。我为陛下办事,若我死了,会寒了许多寒门子弟的心。以后谁还敢再为陛下卖命。”
董旻见张燕想得如此通透,便不再拐弯抹角:
“这几日,以袁家为首的世家大族都在写奏章弹劾燕兄。考虑到西北与太行的合作,兄长决定联合西北将士上书朝廷,请求陛下为燕兄加官进爵。”
张燕闻言,眸光一亮。
当初董卓能从北寺狱脱身,获得前往西北平定羌乱的机会,全靠袁家在背后相助。
想必董卓已向袁家表过忠心,愿为士族走狗。
如今他要为自已上书请功,与袁家作对,说明董卓在西北平乱中已经羽翼丰满,不太需要袁家支持了。
“既是这样,我能为董将军做些什么?”
“朝廷的粮草时常不继,将士们在西北吃不饱、穿不暖。兄长听闻,您的香粉在洛阳能换十万斤粮食,因此......”
张燕稍作思忖:“好说,我可以组织太平道的人手,先给董将军送去五百万斤粮食。之后每月,我会定量向西北输送一百万斤粮草,如何?”
董旻闻言,心中大喜。
西北不缺战马和矿石,唯独缺粮。
有了粮食,兄长就能从各游牧部族招募私兵,壮大势力。
只要手握兵权,别说是士族,就连皇帝也得礼让三分。
“燕兄,我替兄长谢过了。”董旻抱拳道。
“你我都是穷苦人出身,西北与太行唇齿相依,互帮互助是应该的。董将军于我有恩,我也愿意为董将军出力。”
见张燕如此放低姿态,董旻更加欣喜。
李儒前些日子还来信担心张燕攀上高枝后,在洛阳搅动风云,可能会轻视西北。
现在看来,完全是多虑了。
殊不知,张燕其实早已将西北军纳入太平道的统战范畴。
他此刻姿态放低,不计报酬地供应粮草,为的是几年后的筹谋。
届时,西北无主,太平道的野战军,也就有着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