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1949璃院繁星 > 第908章 持续创新

第908章 持续创新

2092年惊蛰,青湖社区的"创新点子墙"前挤满了人。~二′八,看?书*旺, \无+错^内~容~95后工程师小郑用红笔圈出自己的新想法:"给门吸装个微型传感器,老人开门次数太少就自动提醒社区网格员。"旁边贴着周奶奶的批注:"别太吵,像我家老猫蹭腿那样就行。"不远处,林小满正带着团队测试"量子防忘系统"——在老人常用的物件上贴量子标签,只要忘带钥匙或药盒,手机就会收到"周奶奶语气"的提醒:"傻孩子,东西落灶台上了。"李阳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金点子",突然想起1983年的自己——那时他在四合院的门板上画满门吸的改良草图,粉笔灰落在肩头,和现在年轻人的笑声一样,都带着"再试试"的闯劲。

创新氛围的培育,藏在"允许犯错更鼓励试错"的包容里。李氏集团的"创新黑名单"很特别:禁止的不是失败,而是"脱离社区需求的炫技"。某团队研发的"量子感应门吸",技术先进却成本太高,老人说"不如老款结实",项目被暂停,但团队成员反而获得"探索奖",理由是"敢想是好事,下次往街坊能用得起的方向想"。公司甚至有个"失败博物馆",陈列着17个没能落地的创新:会唱歌的智能药盒(老人嫌吵)、全自动包饺子机(社区大妈说"不如手包的香")、隐形眼镜式老花镜(周奶奶说"戴着眼疼")。每个展品旁都贴着"失败启示",最新一条是:"创新不是让老人学新东西,是让新东西学老人的习惯。*l_a~n!l^a?n,g?u*o`j′i^.?c~o-m+"这种包容让员工不怕"搞砸",某程序员说:"在这里提想法,比在自家客厅说还自在,反正周奶奶会帮咱把关。"

技术创新的突破,体现在"老问题新解法"的迭代里。团队对门吸的改良从未停止,从1983年的铁丝版,到2020年的磁吸版,再到现在的"社区互联门吸"——不仅能固定门,还能通过震动感应老人是否摔倒,数据同步给社区医院。这个创新源自陈爷爷的一次意外:"要是门吸能喊人就好了。"医疗领域的创新更具突破性:"穿戴式中医脉诊仪"结合量子传感和老中医的经验,既能测心率血压,又能通过脉搏波形判断"是不是气着了",87岁的张爷爷说:"比西医多了句'别跟孩子置气',这才是治病。"这些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像给老门吸换弹簧,劲儿更足却不离本意,就像李阳常说的:"当年我改门吸,不是为了换个样,是为了让三大爷开关门省点劲——现在也一样。"

业务模式的创新,聚焦"让社区更像四合院"的回归里。林小满推出的"社区服务包"模式,把量子医疗、适老化改造、老年食堂等服务打包成"季度套餐",价格按家庭收入分级,困难户可用工时抵扣。这个模式源自"四合院互助"的启发:"当年张大爷帮我看摊,我帮他修门吸,记账不如记情。_小′税¨宅^ ·罪/芯*漳¢洁_埂·薪+筷?"更颠覆的是"用户即创客"计划:社区老人提出的需求,谁的点子被采纳,就能终身免费使用相关产品。周奶奶提的"带放大镜的智能手环",现在每次迭代都会请她"终审",老人得意地说:"比当年给小李提门吸建议,管用多了。"这种模式让业务跳出了买卖关系,变成"一起把日子过好"的协作,某商业评论说:"他们把公司做成了社区的'创新合作社',赚钱成了顺便的事。"

创新奖励机制的智慧,在于"让实在创新有实在回报"。公司的"金点子奖"不发奖金,而是奖励"社区特权":获奖者可以给新研发的产品命名(比如"王大爷牌防滑拖鞋"),可以优先参与社区公益项目,甚至能让高管团队上门服务一天。某团队因"适老化菜板"获奖,选择的奖励是"陪社区老人包粽子",活动照片后来成了公司年报的封面。更特别的是"创新传承奖",鼓励老员工带新员工搞创新,奖金是两人共同撰写的《创新手记》,会被收录进"李氏创业百问"。这种奖励让创新有了温度,就像现在员工们说的:"得个奖能让周奶奶记住你名字,比发钱还光荣。"

行业领先的地位,源于"比别人多问一句'老人咋看'"的敏锐。当同行在比拼"量子比特数量"时,李氏团队在研究"老人眼神不好,按钮该多大";当别人炫耀"全球市场份额"时,他们在统计"社区老人的满意度"。这种差异让公司总能提前抓住需求:2088年预判到"独居老人应急需求",提前研发"跌倒感应系统";2090年从"老人爱晒被子"中获得灵感,开发"光伏晾衣绳",发电的同时能杀菌。这些领先不是靠技术壁垒,而是靠对社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