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无踪。
越过门槛,有青布皂衣的和尚迎上前来双手合十:“两位施主,可否到功德房一叙?”早有准备的刘凡枫从口袋里拿出两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递给和尚,随即说道:“我们就是随便看看,功德房不去了,一点心意还请小师傅代为转交给佛祖他老人家,顺便问好。”
和尚双手接过红钞,变戏法似的拿出六根黄色的大香分给二人,然后继续双手合十,一脸肃穆的说道:“二位宅心仁厚,我佛慈悲,必护佑两位施主平安顺遂!”说完,躬身离去,身形隐没在香火之中。
二人跟在人群背后,有样学样的在庭中的鼎炉中上完香,鹿鸣高大挺拔的身材和硕大的背包,引来一大片周围的目光。
“枫哥,你说他们一边烧着香一边瞅着我,会不会让佛祖觉得不够虔诚。”等到了一个稍微僻静的地方,鹿鸣没来由的说道。
刘凡枫嘿嘿一笑:“你也别臭美,他们虽然看的是你,但注意力都在我身上,气质这一块,你还小,现在还没有。”
两人说说笑笑,一路沿着青石板的路朝内走去。青城人信仰繁杂,不仅是寺庙道观随处可见,就连基督教堂也是新开了不少,值此草长莺飞的阳春时节,作为历史悠久的朝佛圣地钟南山,自是一年中香客鼎盛的时候。有身形佝偻为儿女祈福的老人家,有三五成群青春靓丽的询问姻缘学业的少男少女,有一脸正容衣冠楚楚的生意人,有千里之外慕名而来的外地旅人,“法物流通处”已经排起了长队,柜台中有几个同样身着皂色僧衣的工作人员正在热火朝天的给热情的人们介绍每个法务的功能,然后把收款二维码递送到摇晃的手机跟前,一派热闹非凡的气象。
“大开眼界,不虚此行啊!”刘凡枫一个哈欠,嘴里含糊不清的说道。
两人在中间最大的殿前停住,门框最上方悬挂的“大雄宝殿”四字牌匾揭示了此殿主人的身份----如来佛祖,殿门左右是两人抱的红漆大柱,柱子上有鎏金大字的对联,上联“如如不动法界体”,下联“来来往还度群迷”。进入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六米坐在莲台上的释迦牟尼佛巨大塑像,坐北朝南,拈花带笑,遍体金黄,让人生畏又渴望亲近。其彩绘非常漂亮的大梵天,帝释天作为协侍分别坐在两侧的小莲花台上,双眼向下睥睨众生。佛龛两旁,分别是十八罗汉像和各方的菩萨尊者群,万星捧月般将佛祖供立中央。四周的墙体壁画上,分别记录了佛祖菩提树悟道,割肉喂鹰等典故。佛龛正前方是品种丰富多样的贡品,有点心,水果,以及染成各种颜色的馒头。再往前两米远的地方,是体积巨大的功德箱,紧挨着功德箱的,是同样是金黄色的圆形蒲团,每一个上面都跪着一个虔诚的香客,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
两人神游一圈,出大殿正要离开,这时,有两个和尚一前一后来到二人跟前,前面的面容苍老消瘦,蓄起的胡须从下巴稀稀疏疏的飘荡下来,一直到僧衣前襟,顶上的六个戒疤清晰可见,跟在后面的眉清目秀,正是刚进门碰见的青年和尚。老僧人目光和煦,一张嘴却是声如洪钟。
“佛祖面前,两位施主为何不发一言?”
鹿鸣本是一个无神论者,来这钟南山也只当是观光消遣,再加上殿内香火鼎盛,也没有空余的蒲团。见这个素未谋面的老和尚开口发难,正准备解释,就听见旁边的刘凡枫的率先开口。
“我曾闻佛门有贪嗔痴三毒,不知大师是否用过斋饭,斋饭中是否有忌口的佐料,茶水白汤是否合乎口味?”轻佻的语气在这红墙黑瓦的佛门圣地,格格不入。
老和尚面不改色,一脸平静的看向刘凡枫:“茶汤爽口,斋饭适胃,天气温润,美景怡人。”
刘凡枫的嘴角上扬,声音中有一丝嘲讽:“大师可曾日日向佛?”
“十五岁上山到现在,一颏都不敢懈怠。”
“那可曾皈依?”
“佛门大开,已身在其中。”
“那我们是不是已经在门内?是否已经算入了佛门?”刘凡枫的语气明显加重。
老和尚微微愣神,旁边早就怒气冲冲的青年和尚高声回答道:“自然不算,倘若上了山就算入佛门,那岂不是山上山下,人人都是佛?”然后对着老和尚说道:“师父,您何苦要跟这人枉费口舌?”
刘凡枫哈哈一笑,转头看向别处。
老和尚看一眼身后的徒弟,又朝二人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既然两位施主已入了山门,可否到茶房一叙?”
刘凡枫微微一怔,随即看向鹿鸣,见后者也没拒绝,坦然说道:“多有得罪,还请大师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