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回答:“答应。”
钟离权见他一一答应,才高兴地说:“既然如此,你就可以下山去了!”
洞宾更加高兴,说道:“承蒙师父传法,弟子都谨记在心。如今辞别师父,弟子这就下山度人去了!”
钟离权呵呵大笑,说道:“我弟,你去三年,度了人你回来,度不了人,你也要回来,不要超过期限;不要丢了宝剑;不要找和尚闹事。快去快回!”
吕洞宾连声答应,乘了一朵云,便向中原而去。
吕洞宾按落云头,来到中原之地,开始寻找有缘得道的人。他四处奔波,不辞辛劳,然而整整一年过去了,却连一个合适的人都没有找到。
这天,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起师父曾经说过,在太虚顶上观看,如果出现紫气的地方,就会有诸侯五霸在那里;如果出现黑气的地方,就会有山妖水怪在那里;如果出现青气的地方,就会有得道成仙的人在那里。于是,他走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喝一声“起!”便驾起一道云头,直到太虚顶上。
他极目远眺,东观西望,远远见到一股青气冲天而起。洞宾心中一喜,说道:“好!那儿一定会有得道成仙的人。”他连忙驾起云头,向那里赶去。
大约行了一千里路左右,来到了青气出现的上空。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便叫了一声:“土地神在哪里?”
一阵风刮过,当地的土地神便出现在他面前。那土地神五短身材,非常谦恭,向吕洞宾行了个礼,说道:“请问上仙,呼唤小神,不知有何吩咐?”
吕洞宾问:“下界的青气出自谁家,是什么人?”
土地神回答说:“出自西京河南府(今洛阳)铜驼巷口,那里的一个妇人,叫做殷氏,大约三十岁了,还没有出嫁。她家好几代人信道,积有阴果。是唐朝殷开山的后代,七世女身。”
吕洞宾说:“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一阵风后,土地神便不见了。
吕洞宾按下云头,化身为一个衣着肮脏的道人,进入城中。到了铜驼巷口,见一家铺子上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殷京蜡烛铺”几个大字。铺子中站着一位妇人,一副道装打扮,眉宇间青气显现。吕洞宾见了,心中暗暗叫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走上前去,打了一声招呼。
那妇人正与做蜡烛的师傅说话,回过头说:“先生等一等!”
吕洞宾仔细一看,见那妇人怒气太重,大失所望,在心头叫声:“可惜!”从袖中拂出一张纸来,便转身离开了。
殷氏见那道人的袖中拂出一张纸来,便叫人捡起来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诗:出山发愿度三千,寻遍尘世未结缘。特地来时真有意,可怜殷氏骨难仙。诗后写着“口口仙作”四个字。殷氏一想,二口为吕,顿时明白,那道人是吕祖的化身。赶紧派人去找,哪里还有踪影?殷氏心中非常懊悔,叹息无缘对面不相逢。吕洞宾留下的这四句诗,使她念念不忘。十二年后,坐化而亡。
不觉又过去了一年,吕洞宾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得道成仙的人。他又去太虚顶上观看,只见一匹马向他飞来。到了之后,从马上下来一名送信的神使,拿出一封请柬来,说道:“告上仙,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马行街居住的王惟善,虽然是朝廷的太尉,但却奉真修道。于本月十四日,在家里大设道场,广施斋饭,请来两千名道士,为纯阳真人祝寿。恭请真人届时光临!”
吕洞宾接过请柬看了,说道:“我忘其所以!把自己的生日都抛到脑后去了。有劳你费心力来送信!”
神使说:“小神先去终南山,钟离老师父说,上仙就在中原。我又特地到中原来找你,有幸见到上仙。”
吕洞宾从随身所带的竹筐里取出一个仙果,请神使吃了,打发他离去。
吕洞宾驾起云头,到了开封城上空,降临在城外没有人的地方。又化身为一个衣着肮脏,长着疥癞的道人,然后进入城中。到了马行街王惟善太尉住的地方,只见到处扬幡挂榜,非常隆重。
到道场一看,那王太尉倒的确像个奉真修道的人,眉宇间微微有些青气。洞宾心里想道:“尽管这人还没到可以度脱的时节,但却可以显示一点神通来点化他,使他奉真修道的初心不退,久后修成正果,得道成仙。”
吕洞宾吃了斋饭,又得到主人施舍的钱五百文、白米五斗。他对太尉手下的人说:“我擅长水墨画,只需一碗墨水,也不用笔,就可以在一匹绢上作出画来,以感谢主人的斋饭和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