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人向太尉禀报,太尉便叫人取了一匹绢给吕洞宾。吕洞宾端起墨水,往绢上一泼,把一匹上好的绢泼了个一塌糊涂。
太尉看了,勃然大怒,说道:“这家伙无礼,捉弄下官!赶快给我捉住。”
洞宾听说,转身便走。众人追上来时,只见他化作一阵清风而去,飘落一张白纸。众人把白纸捡回去交给太尉。太尉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诗: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来不认。要知贫道姓名,再看绢画究竟。
太尉赶紧叫人把那匹绢拿来再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跪在地上望空而拜。原来,那绢上是一幅吕洞宾全身像。太尉这才知道,刚才那疥癞道人,正是自己今天为他祝寿的纯阳真人吕洞宾!正所谓:“神仙不肯分明说,误了凡尘世上人。”
王太尉后悔莫及,把仙画送入皇宫,皇太后把它精心装裱了,存放于内府。王太尉把房宅交还朝廷,家中奴仆解散,到武当山出家做了道士。若干年后,在山中采药遇见吕洞宾,终于得以度脱成仙。
三年期限快要满了,吕洞宾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心中不免烦闷,只有又到太虚顶上去观看青气。他见到正南方向有一股青气出现,急忙驾着云头向青气出现的地方赶去。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到了青气出现的上空。他叫了一声:“山神在哪里?”一阵风刮过,山神现形出来,头戴金盔,身穿锦袍,手执开山斧,比那土地神神气多了。
不过,山神见到吕洞宾,仍然恭敬地行个礼,说道:“请问上仙,对小神有何吩咐?”
吕洞宾问道:“下界是什么地方?这青气出自什么人?”
山神禀报说:“下界是江西地面,黄州黄龙山。山下有一个老人,名叫傅永善,广行阴德,累世积善,所以有青气出现。”
洞宾听后说道:“我知道了,你可退去!”
一阵风过,山神化作一团气而去。
洞宾从云端下来,到了黄龙山下傅永善家门前。刚好碰见那老人在草堂请僧人吃斋饭。
洞宾走上前去,对他说道:“太公,结缘增福,开发道心!”
傅太公却说:“先生不要见怪!老汉我信佛不信道。”
洞宾说:“太公,儒道佛三教,其实都是一家。”
傅太公说:“我偏不信你道门!你那道家,说谎太多!”
洞宾问:“太公,你凭什么说道家说谎太多?”
傅太公说:“秦始皇、汉武帝尚且被你道家捉弄,何况我们这样的人!”
洞宾吃惊地问:“请你从头至尾说清楚,我道家怎么是捉弄秦始皇、汉武帝的?”
傅太公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讽谏》诗吗?那我就念给你听吧。”
说罢,傅太公便念道:“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雪浪最深处,海岛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神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肯归,童男童女舟中老。徐福狂言多诳诞,上元太乙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吕洞宾听他念完后,说道:“你说我道家说谎,你那佛门又有什么奇德呢?”
傅太公说:“不要说灵山活佛,只说咱黄龙山黄龙寺长老慧南禅师,人称黄龙禅师。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众生,接引菩提之路。说法如云,度人如雨。每天在他座下听讲经说法的人,何止数千,个个都被他感化。什么时候见到过你那道门阐扬道法,普度众生?只不过是独吃自疴罢了。所以,我不信道。”
吕洞宾听他这么一说,气得怒气填胸,问太公:“你说的那和尚,今天讲经说法吗?”
傅太公说:“他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今天怎么会例外?”
吕洞宾听后,也不告辞,转身便出来了。
出门之后,他提着宝剑,径直上黄龙山而去,要与那慧南长老斗圣,见个高低。
吕洞宾来到黄龙山上,正值黄龙禅师擂动法鼓,鸣钟击磬,上堂讲经说法。
禅师正要开口,只见一阵风刮过,一道青气进来,直冲法座之下。
禅师见了,用眼仔细一看,暗暗叫声苦:“魔障到了!”便把手中戒尺在桌上敲了敲,对听众说:“老僧今日不讲经,不说法,有一个机锋转语要问你们,不知有没有人能答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