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侵略者的追击后,硝烟与尘土在兴隆村的废墟上缓缓沉降,刺鼻的焦糊味混合着血腥气,呛得人眼眶泛红。李东风站在村口,望着断壁残垣,心中五味杂陈。阳光穿透淡薄的云层,无力地洒在这片遭受重创的土地上,映照出村民们疲惫却又坚韧的面容。他深知,短暂的胜利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敌人的报复必将迅猛且残酷,当务之急是整合各方力量,觅得一处坚固的堡垒,为长期抗战筑牢根基。
李东风与刘梅将参与战斗的村民召集至村头一片相对开阔的空地,这里勉强避开了战火的直接侵袭,可四周弥漫的肃杀之气仍让众人的心情沉重压抑。大家或坐或站,衣衫褴褛,身上带着战斗留下的伤痕,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李东风深吸一口气,提高音量:“乡亲们,咱们这次险胜,但都清楚,这只是个开头。敌人不会咽下这口气,咱们必须拧成一股绳,找出长久之计。”
一位中年村民抬手抹了把额头混着血与汗的污渍,眉头紧蹙,忧心忡忡道:“李兄弟,大伙都信你。可这遍地都是敌人,咱们能往哪儿去啊?”话音落下,众人纷纷点头,迷茫与无助在人群中蔓延,好似一层厚重的阴霾,压得人喘不过气。
李东风沉思片刻,目光望向远方山峦:“我听说离这儿不远的深山里,有一处地势险要的山谷,那儿易守难攻,或许能做咱们的根据地。”刘梅紧接着补充:“山谷周边资源丰富,有水源,还有能开垦的土地,能解决大伙的吃喝住行。”
众人听后,低声讨论起来,觉得这个提议可行。于是,决定次日清晨便启程前往山谷。当晚,村民们在废墟中翻找出仅存的物资,简单收拾行囊,将受伤的同伴安置妥当。昏暗的月光下,偶尔传来几声牲畜的低鸣,为这个充满不安的夜晚添了几分凄凉。
次日破晓,天边泛起鱼肚白,李东风和刘梅领着村民们踏上征程。山路崎岖蜿蜒,荆棘丛生,有的路段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稍不留意就会滑倒。众人相互搀扶,艰难前行。孩子们被大人背在背上,紧紧抓着大人的衣衫,不敢出声;老人们拄着自制的拐杖,一步一步吃力地挪动;青壮年们则扛着物资和武器,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历经数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抵达山谷。山谷四周被陡峭的山峰环绕,仅有一条狭窄蜿蜒的小径可供进入,两侧山壁高耸,犹如天然的屏障。山谷内绿树成荫,枝叶交错,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光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过,溪水在石头间跳跃,发出悦耳的声响。溪边是大片肥沃的土地,黑黝黝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村民们看到这般景象,疲惫的脸上露出久违的欣喜。“太好了,这儿可真是个好地方!”一位年轻村民兴奋地大喊,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众人纷纷放下行囊,投入到搭建临时住所的工作中。男人们手持简陋的工具,砍伐粗壮的树木,每一下斧砍都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女人们则穿梭在山林间,收集干草和坚韧的藤条,用来铺设屋顶、加固房屋框架。李东风和刘梅也不例外,和大家一同忙碌,汗水湿透了衣衫。
搭建住所期间,李东风没忘安排村民轮流站岗放哨。他挑选出几个眼尖、警惕性高的村民,分配好值守时间和任务,再三叮嘱他们留意山谷外的风吹草动。同时,组织另一批行动敏捷的村民对山谷周边进行细致勘察,绘制地形图。他们翻山越岭,标记出每一处陡峭的山坡、隐蔽的山洞和潜在的防御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谷逐渐有了生活的气息。简易房屋错落有致地搭建起来,屋顶覆盖着厚厚的干草,墙壁用藤条和树枝加固。李东风组织大家开展生产活动,一部分村民挥舞着锄头,开垦肥沃的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另一部分村民利用山谷中的木材、石头和矿石,制作武器和工具,打磨长矛、锻造刀具、制作土炸弹。
李东风凭借在龙国所学的农业知识,指导村民科学种植。他耐心讲解如何根据土壤肥力调配农家肥,怎样利用地形修筑简易灌溉渠道,以及识别常见病虫害的方法和应对措施。起初,村民们半信半疑,但看到李东风自信笃定的神情,还是照着他的指导去做。不久,土地上冒出嫩绿的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山谷带来生机与希望。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一天,负责站岗的村民神色慌张地跑来报告:“不好了,山谷外发现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像是在打探咱们的消息。”李东风心头一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猜测可能是敌人的探子,也可能是被敌人收买的奸细。
李东风迅速召集几个身手矫健、反应敏捷的村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