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在政治的操纵下,lgbtq+、变性文化正在渗透美国校园。^k¨a·n?s¢h.u·h_e,z_i_.+c·o*m·”
阿尔弗雷德看着顾安:“当前在青少年中,约20.8%的人自认为是lgbtq+人群。”在“自认为”三个字上,他刻意咬字咬得非常清晰。顾安抿了抿嘴,挪了挪屁股,下意识地避开了阿尔弗雷德的目光。-阿尔弗雷德挑眉,看着顾安,继续输出:“在全美高中生中,约10%自认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约2%自认为跨性别,另有3%表示性别认同不确定。”他再次强调了“自认为”三个字。顾安:“……”-“够了够了,阿尔,我已经很清醒了!”顾安举起手,做投降姿势,求饶道。阿尔弗雷德只是挑了挑眉,不置可否。-一番略显刻意的插科打诨后,顾安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是,就没有其他人站出来反对这么搞的吗?总该有明白人吧?”阿尔弗雷德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嗤:“奥巴马先生为政坛开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先河。”他语气中带着一丝玩味的嘲讽:“很多人第一次惊讶地发现,原来只要公开支持lgbtq+,就能如此轻松地获得资金募捐。”这里特指好莱坞那场创纪录的筹款。lgbtq+群体在艺术、娱乐领域本就活跃,且平均学历确实不低,构成了重要的资源池。-“然后,”他接着说道:“大家还惊喜地发现,打lgbtq+身份牌,简直是一个绝佳的拉票手段。”顾安脸上浮现出困惑。-顾安不知道的是,美国政治极度热衷于一个东西,叫身份政治。身份政治,上世纪50-60年代在欧美兴起。根据种族、性别、宗教、民族…之类的属性区分人们的社会身份。由此动员具有共同社会身份的人参与政治运动,以此来为自身争取权益。-如果说,传统的阶级划分是对社会进行横向切割。那么,身份政治就是对社会进行纵向切割。阶级对立,尤其是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尖锐且难以调和的。试图争取占据人口多数的底层阶级支持,往往会丧失上层阶级的青睐和支持。-但打身份牌就巧妙多了,风险也小得多。更妙的是,身份牌还可以一次多打几张。a身份,你不认可?没事,我还大力支持b身份、c身份。总有一款,能套上你,让你为我投票。-“哈…这么弄,不就是在变相地分化社会吗?”顾安真心觉得,这种操作…属实是相当魔幻了。对此,阿尔弗雷德却只是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哂,眼神深邃难辨。-似乎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他语调恢复了之前的平淡,言简意赅地总结:“总之,精英布局、政客投机、商业狂欢……再加上民众包容,lgbtq+运动自然就如火如荼地铺开了。”他忽然停顿了一下:“哦…那些反对的浪潮,其引发的争议和讨论,也无形中变相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顾安:……相当窒息了。-虽然如此,他还是不赞同地摇头:“涉及引导甚至操纵未成年,这绝对已经过界了。”“无论初衷如何,他们不应该那么包容的。”-阿尔弗雷德目光平静地看过来:“不包容?恐怕不行。”“普通人可不想承受因反对lgbtq+而产生的道德愧疚感。”顾安:“……?”阿尔弗雷德:“道德绑架,知道吧?”顾安:“……知道。”阿尔弗雷德:“就是你以为的那样。”顾安:“……”- 人最擅长的,就是说服自己。说服自己是善良的,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为了争夺资源,人可以对他人横刀相向。群体可以无情地剥削另一个群体。国家可以残忍地发动战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但凡有一丝良知的人,内心深处难免会产生罪恶感。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理由是否充分、逻辑是否严密,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须存在。具体操作起来,很简单。第一步,创建一个标准。第二步,给标准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