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和十一皇子的棺材前哭死过去了,谁知荣阳的反应是这样。/x^g_g~k.s~.~c¢o′m?
她与魏王一母同胞,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应该很好,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平静?
李暮歌不明白,于是她仔细观察荣阳,发现荣阳眼角通红,半张脸有些红肿,扑了许多粉才遮住那红印。
不是荣阳反应过于平淡,是荣阳没法有太大反应,她脸上的粉太厚重了。
这么多粉还能看清底下的红印,李暮歌猜是有人刚刚打了荣阳,荣阳为了不御前失礼,也是为了不在她这个敌人面前丢脸,才会扑粉掩饰。
谁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打荣阳?答案不必多说,自然是贵妃。
魏王的母亲,也是荣阳的母亲。
接下来的对话,主要围绕皇帝对魏王行为的不满展开。
荣阳在得知李暮歌先进宫,父皇让自己“滚”过来的时候,就知道事情不妙。
果然,父皇知道了一部分事情,好在知道得并不全面。`小\说/宅_ /已¨发,布`最+新`章·节^
荣阳路上想过这种情况,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李暮歌也不可能泼太多脏水到魏王身上,果然李暮歌只是点出了崔明璋与魏王关系不一般的事情,还有就是放火烧工部一事,可能与魏王有关。
“父皇,工部一事大理寺不是已经查出来了吗?太子今晨已经递上了折子,此事已经结案了,又怎么会与五弟有关!至于崔侍郎,他是世家望族出身,这些大世家一向看不起如凌家一般的武夫,五弟与这些世家之流有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况且十四皇妹也说了,当时五弟已经喝醉,醉酒之人说出的浑话,岂可当真?”
荣阳大概从来没有说过这么讲道理的话。
反正李暮歌是没从她嘴里听到过,现在听起来还算中肯,有理有据,原来荣阳会讲道理啊。
以前不讲道理一味嚣张,是觉得别人不配听她讲道理吗?
李暮歌不语,只一味地在心里蛐蛐荣阳。·新′完′本*神^站+ ?更′新?最^快′
皇帝在家事上没什么立场,在国事上也日渐糊涂了,他年轻时候心气足,什么都想争一争,看见不顺眼的就想管一管,以太|祖皇帝为目标,兢兢业业地扮演明君。
上了年纪之后,就开始只爱看“大团圆”式结局了,像是李暮歌看小说,小时候看虐文还挺带劲,大了真看不得一点儿虐。
此刻皇帝听了荣阳的话,愤怒的情绪便被驱散不少。
如果李暮歌现在站出来,继续添油加醋,皇帝很可能会重燃怒火。
李暮歌站出来了。
她开口了。
她说:“父皇,当时五皇兄确实醉的糊涂了,三皇姐所言不错,醉酒之人说得浑话如何能当真?而且五皇兄平日里最是孝顺父皇,敬爱太子,他怎么可能有造反之心呢?想来是一场误会,三皇姐,十四刚刚说错话了。”
李暮歌完全是向着荣阳说了一段话。
皇帝认为要造反的人是魏王,魏王都死了,真坐实他造反一事,又能有什么结果?
对荣阳来说不痛不痒,只要西北军还在边关一日,贵妃和荣阳便会在皇帝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比起让皇帝下手杀荣阳,李暮歌更想自己亲自动手。
她觉得,亲自动手的感觉好极了。
荣阳不知道李暮歌要干什么,反正无事献殷非奸即盗,她冷哼一声,没有顺着李暮歌的话说下去。
皇帝冷静下来,但怒气未消,对魏王印象大跌,“你上书将魏王葬入皇陵的折子,拿回去吧!魏王年岁不足,尚算夭折,依祖制,不可葬入皇陵。”
“父皇!五弟马上就要二十了,只差不到半年,求父皇开恩!”
荣阳没想到皇帝会如此无情,魏王都十九了,还对外说是夭折,这话谁信啊!
“荣阳,你要违抗君命吗?”
皇帝并不想在百年后看见让他不舒服的儿子。
李暮歌在旁边,心情大好,第三次皇陵清除计划,成功!
这才是李暮歌一开始的目的,她如果不说刚刚那段话,难免皇帝心软,开口破例,毕竟魏王距离二十岁太近了。
入皇陵几乎是每一个皇室宗亲的执念,如果不能入皇陵,那就等于被皇帝抛弃了,日后皇帝祭祀,再也没有他们的身影。
李暮歌作为一个死后想把自己骨灰烧成粉钻的现代人,不理解古人对宗族,对死后事的执念,不过她尊重,并且她会用顶格配置来对付她的敌人。
敌人在乎的,她一定要毁掉。
荣阳又求了皇帝几句,最后皇帝不耐烦,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