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对糜竺来说,简首是天籁之音。~小¢税·宅~ ¨蕪!错~内!容/他立刻出列,激动道:“军师此策,实乃富国裕民之良方!江东商贾,苦苛捐杂税久矣!若能依此推行,必能万商云集,货畅其流,府库亦可大增!”
张飞在一旁听得晕晕乎乎,但听到“府库大增”,便也咧嘴笑道:“好!有钱了就能多招兵买马,多造好兵器!俺老张赞成!”引得堂上一阵轻笑。
随后是徭役改革:“其三,改革徭役。废除无偿徭役,凡国家工程,皆以工钱雇佣民夫。分离兵役与农役,废‘兵户’世袭,改为募兵制,军士专司训练作战,其家属由官府优抚。如此,则民力可安,兵士可精。”
高顺与张辽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同。高顺沉声道:“军师所言极是。兵农分离,方能练出精兵。陷阵营便是如此,士卒皆心无旁骛,专心操练。”
太史慈亦道:“募兵制若能推行,加以优抚,必能招募到更多勇壮之士,提升我军战力。”
再之后是吏治:“其西,整肃吏治。沐建议,设立‘校事官’,首属州牧府,独立行使稽查之权,专门负责监督各地官吏在税收、仓储、工程等方面的廉洁与效率,严惩贪腐。校事官人选,当择品行端正、不畏权贵之士。`l~u¢o′q¨z,w_..c+o/m~”
此言一出,堂下略有些安静。一些心思活络的官员,不由得心中一凛。刘备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水至清则无鱼,然水若污浊不堪,则鱼亦不能活!校事官之设,旨在防微杜渐,惩前毖后,诸位皆当洁身自好,为民表率!”
最后,李沐深吸一口气,开始阐述他最为核心,也最为庞大的教育改革计划。
“其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李沐的声音陡然提高,“欲使江东长治久安,人才源源不绝,必先兴教育,开民智!”
“沐提议,于江东各郡,皆设立官学。凡我江东子民,不分贫富贵贱,只要适龄,皆可免费入学!官学所需一切书籍,皆由官府免费提供!”
“哗——”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免费入学,还免费提供教材?这简首是闻所未闻!
张昭第一个站了出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神色:“军师!此言……此言是否太过理想?各郡皆设官学,适龄者皆免费入学,还要官府提供一切学用……这……这所需钱粮,恐怕是天文数字!我江东府库,如何能够承担?”
张纮亦是附和:“子布先生所言甚是。教化万民,固然是美事。但如此规模,恐非我等目前之力所能及。^墈?书`屋¨小^说^王¢ ¨首!发_师资何来?校舍何建?教材何编?皆是大难题。”
就连素来支持李沐的鲁肃,此刻也面露难色:“军师,兴教之心可嘉,然饭需一口口吃,路需一步步走。如此铺开,怕是难以为继。”
面对众人的质疑,李沐面色不改,他早有预料。他转向刘备,只见刘备眼中却是灼热的期盼与信任。
李沐朗声道:“诸位先生之疑虑,沐早己思量。钱粮问题,诚然是首要难题。然沐以为,此乃投资,而非耗费!今日播撒读书种子,他日方能收获栋梁之材!”
“至于钱粮来源,沐有几点浅见。其一,开源节流。盐铁官营,奢侈品重税,皆可增加府库收入。严惩贪腐,亦能挽回大量损失。
其二,分步实施。可先在吴郡、会稽等富庶郡试点,逐步推广。
其三,鼓励民间捐资助学。凡捐资兴建校舍、购置学田、资助贫寒学子者,官府可给予匾额、荣誉,甚至酌情授予名誉官身。
其西,教材编纂,可广召江东名士鸿儒,共同参与,初期可先以现有经典为主,逐步完善。”
“师资问题,初期可从现有通晓文字之吏员、退役军官、以及各地有名望之宿儒中选拔、培训。
长远来看,官学本身便能源源不断培养出新的师资。
校舍可利用现有空置之官方房产,或征用部分查抄之逆产改建,亦可鼓励地方乡绅献地捐建。”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道:“诸位,我等今日所为,非为一时之功,乃为百代之业!若因眼前些许困难,便畏缩不前,何以告慰江东父老,何以面对未来挑战?”
刘备猛地一拍案几,霍然起身:“子修说得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等今日若不为江东子孙后代计,更待何时?钱粮之事,我与糜竺、张昭两位先生共商,定会全力筹措!师资校舍,集思广益,亦能解决!此事,就这么定了!”
刘备一锤定音,张昭等人纵有疑虑,也不好再当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