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还记得你的18岁吗 > 第2章 墨源量子通信站的星际邮戳

第2章 墨源量子通信站的星际邮戳

纠缠实验时,17对光子在纠缠态中组成邮戳。“太奶奶的剪纸在水中也会这样成对漂浮。”林晚播放1980年的实验录像,光子的偏振方向与太奶奶剪纸在荷池水面的倒影完全对称,测量后的量子态与祖父修表的游丝振动状态完全一致,每个光子的能量(1.7电子伏特)都能精准匹配17号齿轮的动能。

参与实验的念荷,用剪纸剪出17对“纠缠荷”,每对剪纸的纹路完全对称,经量子扫描后与光子纠缠态形成共振,当她剪开其中一张,另一张在17米外的检测台上瞬间显形相同的裂纹,与太奶奶1980年做的“剪纸共振实验”结果完全相同,念荷说:“它们像在说悄悄话,连破洞的位置都一样。”

(二)跨代通信的时光胶囊

封装“星际邮戳胶囊”时,17层量子薄膜的包裹组成邮戳。“1980年的桑皮纸信也要裹17层。”太奶奶的全息影像展示封装手法,薄膜的透光率(17%)与林晚现在的参数相同,膜上的纳米纹路与她剪纸的纤维走向一致,胶囊内的“信物”——1980年太奶奶的收音机旋钮、祖父的17号齿轮、念荷的观测笔记,经量子处理后形成“三代纠缠态”,其相干时间(17天)与老座钟的发条储能时间相同。

胶囊的外壳刻着太奶奶的剪纸星图与祖父的齿轮传动链,经检测显形四代人的指纹叠加,最外层的量子标签关联着墨源通信站的数据库,实时更新地球与17光年外星团的邮戳互动数据。有位量子物理学家说,当胶囊在绝对零度下保存时,会释放“像春天第一缕风的味道”,后来才知道,是薄膜中嵌入的荷花粉,与1980年荷池第一朵花的花粉成分完全相同。

四、星际邮戳的理论突破

(一)论文的邮戳逻辑链

林晚发表的《星际信号中的传统纹样编码》论文,17个定理的推导组成邮戳。“引言的第一段,与太奶奶1980年的天文札记开篇完全呼应。”导师指着屏幕,论文的doi编号通过哈希算法转换,显形17号齿轮的齿纹,补充材料里的信号图谱,能看见太奶奶的剪纸荷与17光年外星团的形态完全吻合,两者的自相似维度1.7,与老座钟的摆长比例相同。

论文的致谢部分贴着三张照片:1980年太奶奶调试收音机的剪影、2010年林晚在大学实验室的背影、2030年念荷观测星空的侧影,三张照片的地平线在同一水平线上,经度17°的延长线,正好穿过墨源量子通信站的中心。审稿人说,读到第17页时,突然明白“星际邮戳不仅是信号,是文明的指纹,每个齿孔都是地球与宇宙的握手点”。

(二)标准的时空标记

“星际邮戳编码标准”的17项技术规范组成邮戳。“第17条,正好对应太奶奶1980年未写完的编码构想。”标准制定专家展示对比图,规范的措辞与太奶奶的手写稿完全重合,附图中的信号参数(带宽1.7mhz),与祖父修表的放大镜焦距(1.7厘米)形成倍缩放,标准证书的边框纹样,是念荷剪的“星荷共生图”,经量子处理显形太奶奶的剪纸暗纹。

标准的发布日(10月17日)与墨源镇的“邮戳文化节”、太奶奶的诞辰在同天,证书的烫金印章,在激光照射下显形17号齿轮,与1980年修表铺的铜质印章形成光纹叠加。林晚把证书放进祖父做的木盒,盒内的桑皮纸衬里,与太奶奶当年存放无线电笔记的纸张相同,纸页边缘的桂香,与通信站培育的“量子桂花”香气完全一致。

五、通信站的新仪式

(一)星际邮戳的激活

在通信站的射电望远镜下举行仪式时,17束激光突然在夜空组成邮戳,与2026年航天港的发射轨迹形成17公里间距。“太奶奶说星光是宇宙的邮戳印泥。”林晚启动信号发射器,激光的波长(1700纳米)与17光年外星团的信号波长一致,在空中显形1980年到2030年的17个关键日期,每个日期上都有对应的邮戳——从太奶奶的第一台收音机,到念荷的第一份星图观测记录。

激活的量子信号经卫星放大,与17光年外的星团形成共振,传回的全息影像显形太奶奶的剪纸荷,与林晚女儿的星际邮戳在穹顶屏幕上重叠,形成“四代文明”的量子叠加态。祖父用修表工具敲响通信站的铜钟,17声钟响的声波图谱,与1980年镇上新年钟声的波形完全相同,钟摆的影子在地面拼出17号齿轮,与念荷的身影重叠成完整的圆。

(二)给宇宙的邮戳信

林晚给17光年外的“未知文明”写量子信,17行字的排列组成邮戳,用荷茎汁混合量子墨水写在超薄碳纸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