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现在变得贪婪成性,唯利是图。眼下汉国如汹海浮舟一般,朕身边却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说着,刘邦闭上双眼,默默说道:“从洛阳回来以后,朕就一直在想我汉国如今面临的局面,最后总结为外有强敌,内有隐患,朝有暗涌,国有急难。”说着,刘邦苦笑了一下:“这四点,汉国都占齐了。”
陆贾缓缓点了点:“陛下总结的透彻,以臣来看,外有强敌,匈奴之祸虽有建信侯的和亲之策应对,但这毕竟只是缓解,却终是无法从根本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匈奴之患,就必须给予匈奴沉重的打击!然而,如今即没有丰富的财力支撑,也没有强悍的军队迎敌,更没有一个能够击败匈奴的将军统兵。”
刘邦点了点头:“是啊。”
陆贾接着说道:“内有隐患,陛下不过是指那些居功自傲的诸侯王们,现如今陛下还在,还可以镇得住他们。但……但等陛下百年以后,若到时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震慑朝局,只怕我汉国就会重蹈周朝灭亡的覆辙。”说着,陆贾沉下头片刻,抬起头道:“至于朝有暗涌,国有急难。臣想不明白,望陛下指点。”
“都说内忧外患,朕原先只以为我汉国的内忧就是那些诸侯王们。”刘邦看着陆贾说道:“但自洛阳回来以后,朕才越来越觉得,我汉国的内忧不在地方,就在这中央,就在这未央宫中。外戚的权势越来越大了,等朕一旦撒手而去,朕真的不敢想,到时这朝野之中又会是个什么样子。”说着,刘邦长叹一声:“这些问题朕不知道想过多少遍,可就是想不到一个真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能让朕放心而去,真正能让大汉长治久安的一个办法。”说着,刘邦看向陆贾:“你的新语每呈上来一篇,朕都细细的看了。你书上说的‘行仁义,法先圣’还有那个‘文武并用,德刑并济’。朕看的不是很明白,今天叫你来,就是想好好听你解释一番。这打天下是骑在马上,治天下还是靠你们这些读书之士!”
这个前几年一直嚷嚷着读书没有用的皇帝如今竟这样和自己说话,这让陆贾如何不欣慰?他笑了笑说道:“陛下即想听国策,也许不应该找臣。臣书上的那些话都是臣自己的一些看法,观点,若把臣的这些话都奉为国策,那臣真的不敢当啊。臣非治国之才,臣不过是总结了下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摇摇舌头,动动笔杆的儒生罢了。”
“萧大人曾经都称赞过你写的书,朕怎么就不能听一下了?你说,不管说的怎么样,朕都有赏”
“那臣就开口了。”陆贾一拱手,郑重的说道:“那么臣所呈三策,其一曰无为而治,不废有为。其二曰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其三曰天人感应,规限人君。臣之所呈三策,若陛下肯用,也许做不到立竿见影,至少臣保证三十年之内我汉国必然小变,六十年后必然大变!到时国力强悍,内忧外患,定然一扫而除!”
已经好久没有听到如此慷锵有力的话语了,刘邦不由为之一动,他忙拱手道:“请中大夫教我。”
“臣不敢!”陆贾忙从袖中取出一副图纸,铺开在石桌上,是一副汉国的地形图,只见他开口说道:“自四年前陛下命臣写那部新语时,臣一面翻阅历代典籍,一面细看这副地图,一面亲自到乡野之间查勘民风民情,臣刚才所呈三策都是这四年之中臣冥思苦想而来。刚刚臣所说的第一策无为而治,不废有为。春秋之时鲁国因儒家而国力兴盛,但同样也因儒家而国力衰败。战国之时秦国因法家而国力强盛,但同样最终也因严刑峻法而彻底灭亡。臣是儒家弟子,但臣认为不论是儒家还是法家,诸子百家,都各有优劣,但如果能把他们各自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那会是什么样子呢?”说着,陆贾看向刘邦说道:“臣结合了道家学说,针对我汉国如今的局势,臣认为应当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但这个无为决不等同于道家所说的清静无为,而是国家不要过多的干预社会的生活,不要像前秦那样造长城,建灵渠,修皇陵。君王应当从自身做起,尽量少的劳役百姓,不要今天一个政令,明天一个国策,要让百姓有充裕的时间去耕作,到时国力自然会一年比一年强大。”
“那么……”刘邦紧皱眉头:“那既要无为而治,国家还养这么多官员干什么呢?”
陆贾笑了笑道:“无为而治,但臣说了,不废有为!但陛下要谨记,有为不是妄为!不是像前秦那样妄自作为。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国家当然要去做,但凡是不利于百姓的,就尽量少做。就好像修建长城,也许看似是一件大有为之事,实则是妄为,长城并没能真正抵御敌人入侵啊,那国家还何必每年要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