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倘若我们对历史的发展道路有些微怀疑,也许当纳粹军队横扫欧陆,逼近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时候,我们会对世界前途悲观起来。我们幸而并没被希特勒的闪电战闪花了眼睛,也没被任何由侵略者放出的外交烟幕混乱了头脑。我们对世界前途有一个基本看法,凭着这看法我们可以预测出世界战争的日趋扩大是必然的,而最后将必然是前进的民族战胜反动的侵略者。我们看出来德苏战争以及整个世界战争的长期性,因此并不因初步的战争局势动摇我们的胜利信心。
在几个月前,我曾在题为《德苏开战后世界新形势》一文中,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每个阶段的质的差异。太平洋大战爆发,又使这次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苏德开战后斗争阶段的继承和发展,但却有了明显的质量变化。这一新阶段的战争内容仍旧是侵略与反侵略两条阵线的生死搏斗,法西斯强盗们连续侵略,而民主国家也继续英勇抗战。在战争的形式上,表现为人类从古未有的伟大壮观,区域遍及于东西半球。战争之残酷和激烈也将超越过任何以往的战争阶段。而且在战争形式上最鲜明的特点是:第一,侵略方面与反侵略方面各国的结合都极为密切,行动更为一致;第二,西方的德意与东方的日本都陷于两面或甚至四面作战,因而在力量上必然分散,在战略上发生了矛盾现象;第三,由于侵略者力量的分散和战略矛盾,便增加了民主国家作战的主动性,进而更造成某个战场的有利反攻,从这一阶段的战争的本质上说,也是上一阶段的更高发展。这一阶段的战争性质更为明朗,更为单纯,更为净化,使希特勒组织反苏十字军将民主国各个击破的美梦完全粉碎,使反侵略阵线内某些国家个别妥协或中立的可能性化为乌有。在这一阶段间,无所谓“反苏”,“反共”,只有侵略与反侵略。而且我们还敢肯定的说,由于这一阶段的发展,世界上将无所谓中立国家,即便有表面的中立国,而骨子里仍然是不会中立。由于世界上只剩下两条战线,全世界所有的各种各样的革命运动更加密切联系,统一于反侵略战线里面,一致对侵略主义作殊死斗争。换句话说,反侵略力量的团结不限于民主国内部,也不限于民主国与民主国之间,而必然要扩大到将侵略国家内部的革命力量都包括进去。
明白了上述的战争性质及其内容,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日本一向高举着“反共”旗帜,却偏又同苏联订立中立协定,偏又不北进而突然向英美进攻。“反共”是法西斯侵略政策的一个部分,一个侧面,而不是它的全部目的。它的真正要求是夺取市场和殖民地,因此“反共”在有时甚至只是一种侵略行动的烟幕弹。太平洋大战爆发的第二日,德意日三强盗在柏林签订个新的协定,约好一致对英美作战到底,反而对苏联一字不提。这一点不仅反映了现阶段世界战争的本质,同时也反映出侵略国家的战略矛盾。由于这矛盾,就帮助了像苏联这样的民主国家争取到战略主动,在一方面暂时减轻了战争危机,在另一方面就集中起力量来拼命反攻。侵略战线上这种战略的矛盾现象随时出现,当希特勒东进的时候就不得不缓和了对英闪击,放弃了非洲攻势;同样的,当目前日本南进的时候,也不得不对苏妥协,对中国暂时停止了大规模进攻。过去民主国家失去了许多机会,今后必须抓紧敌人的每一个战略矛盾,予以继续打击。如果真能很正确的利用敌人矛盾,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将不是轴心国各个的击破民主国,而是民主国将轴心国各个击破。
所以在目前最要紧的是,民主国必须团结一致,统一行动,在个别战场上趁机反攻,将侵略阵线个别击溃。当然,侵略阵线上首先击溃的比较弱的一环,代表这一环的侵略国家一定是外强中干,经不得久战,经不得消耗,像西方的意大利和东方的日本。
二
对于世界大战的性质即已明了,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来考察大战扩大到太平洋的种种原因。
最先了解日本侵略政策的真正性质的是中国人,最执拗顽固而终于受事实严重教训的是美国的孤立派。远在九一八事件之初,同胞中有识见的人们就看出来“九一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序曲,具有着重要的国际意义。当时对九一八事件予以重视的是苏联人民和美国政府,二者重视的出发点完全两样,所以在采取的应付行动上也各不相同。在苏联,出于敏锐的政治自觉性,立马着手加强了远东防御,以提防任何的突然事变。在美国,由于一方面感到远东利益的遭遇威胁,一方面又不十分能理解日本大陆政策的真正用意,所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