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粥做伴
任何一个时代,总会发生一些刻骨铭心的事物。这些事物,也许是惊天动地的,如战争、灾祸、死亡、变故……但也有微不足道的,如穿着、艺术、传说、饮食……不管是怎样的情形,它总能成为一种印记,留住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那个年代的人,因为这些事物而激起情感的波澜,重现那个年代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历史的印痕就是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看到一把久违的镰刀,我们就可以想到劳作的岁月;听到一句久违的口号,我们就可以想起当时的激情;看到一副久违的装束,我们就可以回忆那时的样子;看到一道久违的菜点,我们就想起那年的饥饿……是的,哪怕是一道极其普通的菜,也可以重现那个年代的情景,或让人欢乐,或让人伤感……
头菜就是这样的一种事物。
头菜的果实和叶子形状类似萝卜。腌制后叶子和果实都可以食用。头菜腌制时,为了存放久,防止发霉,放盐特多,所以特别咸。头菜的特点就是脆爽,特能下饭。不用什么荤菜,不管是吃粥还是吃饭,只要有头菜送,都能吃饱。早些年,大家都穷,很少吃上荤的。头菜就因为便宜,经得吃,又能下饭,所以就成了家庭最常备的菜。每一天家里煮上一大锅粥,外加一大碟头菜,放学回来的孩子、劳作归来的大人,随时都可以吃。
头菜最为有名的产地是现今所属南宁的横县。早在清乾隆年间,横县头菜就已经驰名港澳了。即使到了如今,横县头菜仍然一统天下,遍布全国各地。一说到头菜,横县的自然要独占鳌头。
但也许是头菜经济实惠,很多地方都种植头菜。与其说是与横县头菜分庭抗礼,不如说是为了解决当地百姓生活之需。龙州也有产头菜的地方,那是利民街。利民街的居民,很多都是菜农。头菜虽然贱,但需求量大,农户倒是很愿意种植。一般是在秋分前后播种,霜降前后移栽,雨水前后收获,全生长期为一百多天。果实是结在地下的,个头与萝卜差不多大,叶子则比萝卜的叶子要茂盛。收获时,果实要整个的从地下挖出来,与叶子连在一起,保持完整。
然后就是腌制了。腌制之前,先得把果实切片,然后暴晒。那时候,菜农是最忙碌的了。刚从地里把头菜几千几万斤地收回来,还没有歇息,就得赶紧切头菜,放在屋前屋后的空地、晒场里晒。晒了几天,水分减去了,又连忙收拢起来,放到大水缸里掺上生盐腌。每一天,都得有人站上去踩。踩的作用,就是使得头菜变软,收水,人味。过了个把月,算是腌制成了,可以食用了。
那时候,龙州利民街的菜农,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放有几个大腌缸,农家把头菜压到缸里后,每天都有人站在缸里踩头菜。踩了几天,就把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等够了日子才开缸拿上街去卖。这些日子,缸里透出一阵阵咸菜的香味,沿着街走过去,香气扑鼻而来。
的确,不管是什么年头,头菜最适合送粥。尤其是在夏天,天气热,不大想吃别的。粥水分多,解渴消暑,便于消化,但稍淡,若有咸菜送,那最开胃了。如果有猪肉与头菜炒,那更香。猪肉有两种煮法,一是用五花肉切片炒,二是用半肥瘦的肉与头菜一起剁碎炒。头菜里油多了,又增加了肉味,那味道更足。早些年穷,大多数是素炒头菜,但久不久还是可以吃上肉炒头菜的。所以,这道菜最让人刻骨铭心,这个美妙的味道一直挥之不去,终生难忘。
后来,生活好了,新鲜的菜谱层出不穷,头菜自然就吃得少了。大家就慢慢地淡忘了这道菜。但后来,肥腻的东西吃多了,人们又偏向吃素的了。在饭店吃饭,喝酒够了以后,人们往往喜欢点上一碗粥,外加一碟头菜。头菜送粥,既清淡又饱肚子。这时候,头菜又慢慢回到了餐桌。见人们渐渐又喜欢上了头菜,店家就挖空心思,推出关于头菜的菜谱。五花肉炒头菜、头菜蒸猪肉、头菜炖肥肉等。那些经历过艰苦年代的人,一看见这样的菜谱,就觉得食欲大增,有一种亲切感。吃上几口,那个年代的味道就给回忆出来了。
有时候,一道菜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