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有五色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有抢花炮、抛绣球、演戏、歌圩。其中,歌圩最为热闹。歌圩自宋代始流行,《太平寰记》就有壮人“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其内容无非有三,一是交友择偶,二是赛歌,三是自娱。
以前,龙州的一些圩镇每年都举行歌会,来唱歌的和来看热闹的,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那一天,四方的来路上,赴会的壮人络绎不绝,语音四起,尘埃滚腾,惊得飞鸟不敢落脚。连续两三天都是这般情景。
这是一个浪漫的季节,抒情的季节,欢乐的季节。那时,山青了,树绿了,花开了,水暖了。刚刚插完早稻,稍有空闲,壮民便在这个唱歌的季节,对歌以乐。老友之间对歌,是为乘兴作乐;男女之间对歌,则是为了寻找爱情。所以,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企盼这一天,等待这一天,更渴望享受这一天!
歌圩都有固定的场所。要么设在城镇的圩亭,要么设在村与村之间空旷的田野上。对歌的和看热闹的,里里外外将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对歌的可以唱到日落西山,看热闹的可以看到黄昏降临。
不管是唱歌的还是看热闹的,总有饿的时候。饿了,壮民便从各自的挎包里拿出自备的食物,找个阴凉处,坐在草地上吃起来。
他们吃的东西,无非就是五色糯米饭和红蛋。这是三月三特有的食物。
红蛋就是将鸡蛋煮熟,用红纸浸水后涂抹在鸡蛋壳上,鸡蛋便红了。
五色糯米饭则不那么容易做。
糯米饭的五色,即黑、红、黄、紫、白,有吉祥如意之意。白,就是糯米的原色。其他四种颜色就是用枫叶汁、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做成。这些植物,在乡下到处都是,但还是得花一定时间将它们找齐,然后分别捣碎挤出汁。做糯米饭时,将泡洗后的糯米分成四份,分别染上黑色、紫色、红色、黄色这四种植物汁,加上不经浸染的糯米掺和一起蒸熟,便是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色彩斑斓,非常抢眼。吃时,感到天然清香,醇正平和,且有微甘,口感甚好。五色糯米饭在气温不太高的情况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的人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时吃不完,把它晾干存放起来,到食用时,加些水回锅炒,味道同样鲜美。如果出游,就摘些芭蕉叶或荷叶包好,放在挎包里,走到哪都不会饿了。歌圩那天,大家带出来的几乎都是五色糯米饭,但颜色深浅各有不同。进餐时,先是各自吃各自的,后来就互相交换了。壮人吃糯米饭,都喜欢用手抓,边吃边捏。这糯米饭有个特点,越捏越软,越软就越香。所以,人人手里都抓着一团色彩,看过去,场面十分奇特。
如今每到这个节日,龙州举行歌会的少了,但五色糯米饭还是要做的。只是染料难找,近年来,城里人多用化学染料代替植物染料。五色糯米虽然做成了,但只得其色,却无香味,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