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以来,帕维亚一直在弗朗西斯一世的围攻之下,只不过弗朗西斯一世不仅没能攻占帕维亚,反而还遭到德国援军的重创,其本人还受伤被俘。教皇与亨利八世由此忧心忡忡,担心查理的势力过于强大,于是联起手来对付查理。
当时,米兰德军在康斯特布尔·波旁的率领下,由于没有军饷而忍饥挨饿,并不是跟随,而是逼迫他们的司令向罗马进攻。公元1527年,他们洗劫了罗马,大肆抢劫和屠杀罗马市民。就在罗马人民遭受磨难时,教皇却独自逃到了圣安其洛堡。最后,教皇花了40万杜卡特金币才打发走了德军。在经历了十年莫名其妙的混战后,整个欧洲都陷入了贫困的境地。不过,查理却在意大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公元1530年,在波伦亚,他接受了教皇的加冕,而这也是教皇最后一次为德国皇帝加冕。
与此同时,土耳其人大举进犯匈牙利,并于公元1526年攻占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还杀了其国王。至公元1529年时,苏里曼大帝还差点儿占领了维也纳。查理大帝大为震惊,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土耳其人赶走,然而他却发现:即使是在这种强敌压境的紧要关头,他还是无法让德国的各个王侯联合在一起
抗敌。弗朗西斯一世始终不肯和解,于是,新一轮的德法战争又开始了。公元1538年,查理大帝侵占了法国南部地区,这才迫使法国方面同意携起手来,一起抵抗土耳其人。
然而,当时信奉**的王侯们,即决心与罗马决裂的德国王侯们,他们在施马尔卡尔登缔结了反对查理大帝的联盟—施马尔卡尔登同盟。面对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内部斗争,查理大帝不得不将全部注意力转回国内,而无暇顾及为***世界收复匈牙利的大战役了。查理大帝发现,这只不过刚揭开斗争的帷幕而已,这是一场王侯们为争权夺势而引发的战争,忽而表现为血腥的战争和破坏,忽而表现为阴谋和外交权术。为了获得权力,王侯们各施手段,这种混乱的局势一直维持至19世纪,一次次将中欧折腾得异常衰败荒凉。
查理大帝似乎从来没有抓住对解决种种积聚起来的问题真正有用的力量。在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中,他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他似乎将致使欧洲分裂的宗教纷争归咎于神学上的分歧。为了调解这种分歧,他召开了多次会议,还发表声明、颁布文告,但是都毫无用处。因为如此,德国的学者们不得不努力研究纽伦堡的宗教合约、奥格斯堡的临时合约和斯派耶尔帝国议会的解决方案等各类文件。这里,我们仅介绍了名满一时的皇帝烦恼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而已,至于其他方面我们便不多做介绍了。
其实,当时欧洲的王侯们所做出的种种行为没有一件是真心实意的。当时各地纷纷涌现的宗教纷争、平民对社会正义和真理的期待、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无一不是欧洲的王侯们用以夺权的筹码和陷阱而已。比如,英国亨利八世,他便是以写了一本攻击异端的书而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的,后来教皇还授予他“信仰卫士”的称号。然而,后来他却因为爱上一位名叫安妮·博林的女子而跟自己的妻子离了婚,甚至还想侵占教会的巨大的财富。发展到公元1530年的时候,他还加入了**,而此时的挪威、瑞典和丹麦也早站队到**一边了。
公元1546年,德国爆发了宗教战争,但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却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月前就已经过世了。有关战争的一些具体细节,我们在此不多做介绍了,只是结局为:**的萨克森军队遭到惨败。接下来,查理剩下的主要对手便是赫森的菲利普,他也因犯了背叛信仰罪而遭到逮捕和囚禁。至于土耳其人方面,对方在得到查理每年进贡的允诺后,也退了兵。至公元1547年,查理的劲敌弗朗西斯一世去世了,查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下,查理大帝终于可以集中精力为那些尚未实现和平的地方争取和平而进行最后的努力了。然而好景不长,在公元1552年时,整个德国又陷入了战争中,查理从因斯布鲁克仓皇逃跑,所以才没有被俘虏。随后,查理与对方签订了帕绍条约,德国又恢复了平静,但是这种平静却是表面
上的,实际上各方势力依旧是尔虞我诈。
以上这些就是查理帝国32年的政治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整个欧洲,无论是土耳其人、法国人、英国人还是德国人,他们发起战争的目的都是夺取欧洲的支配权。对于美洲大陆以及通往亚洲的新航线,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它们,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多大的政治意义。与此同时,美洲大陆正发生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科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