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让表姐自由活动,然后自己一大早就跟着老秦来到宣武公园北门附近。
当他们在龙鸣公园鸟市的时候,老秦只是在地摊上摆卖物品,用一块破布铺在地上,放上各种物件。一旦公安来了,他就把物品包在布里然后跑掉。
然而,几年不见,老秦已经更新换代,现在骑着一辆三轮车。
当他们来到市场时,老秦用砖头和木架子等东西支起了一个摊位。
看看周围的摊位,也都是和老秦一样的风格,看起来像是在卖二手货,但实际上是在卖古董。
刚一摆好摊位,顾客就开始络绎不绝地前来。
这些顾客大多是来自港澳或者海外华侨等地的人。
还有一些看起来像国内的知识分子。
有些人可能已经享受到政策补偿,生活变得富裕,于是开始涉足收藏活动。
老秦仍然依然继续以各种瓷器为生。
他摆出各种大瓶子,价格各不相同,如150件、200件、300件的大瓷器。
还有其他各种坛和罐。
白帆本来就对这些物品不太感兴趣,再加上之前已经收了一大筐7501毛瓷,对其他瓷器基本不感兴趣。
在帮老秦摆好摊位之后,白帆四处转转,去看看其他摊位。
白帆首先来到一个卖旧书的摊位前。
这个摊位可能是最难以辨认的,因为旧书很难判断是否是古董。
古善本是白帆最早开始收藏的古董,最初他和哥哥在废品回收站找到了一些。
后来,再加上彪子四处寻找,白帆手上的旧书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尽管白帆在这方面没有太多专业知识,但他经常翻阅旧书,因此一眼就能分辨出古代的和近现代的书籍。
在这个摊位前,白帆浏览了几眼。
除了一小部分是民国时期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古代书籍,以清朝时期为主。
价格相对较低,一二十元不等,最贵的也不超过100元。
白帆随手挑了几本状况不太糟糕的书。
特别是一本李渔的《十二楼》令他感到满意。
购完书,白帆又来到一个卖字画的摊位前。
此时,摊主正在与一个看起来像是海外华侨的老人讨价还价。
老人看上的是一幅仿古的张大千画作。
双方好像在争夺二三十块钱的价格,互不相让。
在改革开放初期,真正致富的人通常不是那些勤劳的农民或从事劳改工作的人。
而是许多港澳人或海外侨胞等人。
由于信息不对等,他们拥有巨大的交易优势。
他们可能只花几十块钱购得一件古董,在国外却可以轻松卖出几十万元。
白帆假装毫不在意地站在一旁偷听。
最后,老人假装感到遗憾地叹了口气:“算了,我去别处看看吧。”
老人说完后,有些遗憾地离开了。
白帆心里明白,这老人在玩欲擒故纵的抬价策略。
他知道等摊主后悔的时候,老人会回来继续还价。
白帆不愿让老人得逞,于是等老人走后,迅速赶过去抢个先机。
此时,摊主正在为失去这桩生意而叹息,白帆连忙问:"叔叔,他给了多少钱?您为什么不卖?"
摊主叹了口气:"我要价200元,他只给了180元,实际上190元也可以。"
白帆说:"好吧,我给你190元。"
摊主怀疑地看着白帆,但白帆已经拿出一叠钞票递给了他。
摊主急忙将画卷包好,小心翼翼地递给白帆。
实际上,白帆对字画之类的东西一窍不通,毫不了解。
但一方面,别人已经讨价还价了,跟着淘一些便宜货总是没有错的。
另一方面,那个时期的古玩字画市场还没有大到值得伪造的地步。
当然,这个时期也并非没有假古董存在。
例如,张大千仿制了许多古画,还有很多古董是在民国时期伪造的。
但即便如此,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购得,就算闭着眼睛购买,未来也不会亏本。
接下来,白帆又到其他摊位前转了一圈。
他买了几块玉石印章,还有一份圣旨,以及两块补丁。
正准备再继续转时,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骚动,一些摊主匆忙收拾摊子,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