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家长尊重老师,老师就会有职业荣耀感,于是就会更认真、负责的工作,这样就能把学生教的更好,形成良性循环。
一会老师就要来了,妈妈让丸子赶快收拾自己的房间。所以放学后,丸子不能出去玩。
丸子回到自己的屋子,看见屋子乱七八糟的,就懒得收拾了。丸子安慰自己,不收拾屋子,才能让老师看到丸子平时真实的生活样子。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不想做一件事,就找个理由,安慰自己,从而觉得不做也可以。前面说了,小丸子很懒散,小丸子为了维持懒散的心理,就需要在很多事上给自己找合适的理由,从而说服自己不去做。
故事是要前后呼应的,如果前面写丸子很懒散,后面忽然写丸子很勤快,人物性格就前后矛盾了。
妈妈进丸子的屋子,看见里面烂七八糟,就告诉丸子,如果不收拾,老师看到了,会很丢人,丸子只好收拾屋子。丸子不知道该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收拾到哪里,就干脆暂时放到爷爷屋子里,等老师走了再拿回去。这体现了丸子的虚荣。丸子希望老师看看他收拾干净的屋子。
老师来到丸子家,只是在门口和丸子母亲说了一会话,根本就没进屋子。故事里,人物经常事与愿违,计划了一些事,结果事实没按计划来,或者计划赶不上变化。
老师先讲丸子的优点,比较乐观、快乐,然后再讲丸子的缺点,比较懒散、没记性、丢三落四。丸子懒散的缺点,在故事里已经出现好几次了,已经成为丸子的标志特点了。小说人物就要有一些标志特点,如果小说人物千人一面,大家性格都一样,那就没意思了。
丸子觉得既然老师没有进屋子,那么妈妈给老师准备的点心,也就没人吃了,于是丸子把点心吃掉了。而且又把屋子弄的乱七八糟,变回了原样。
丸子没有想到,姐姐的老师也会来家访。姐姐的老师看到了丸子和姐姐的屋子,乱七八糟的样子,让姐姐很生气、很丢脸。
更糟的事情是妈妈给丸子姐姐的老师准备的点心,被丸子吃掉了。丸子妈妈准备的两份点心,一份是给丸子的老师,一份是给丸子姐姐的老师。丸子不知道姐姐的老师会来,就把两份点心都吃掉了。这事惹得妈妈很生气。
小孩单纯,没有生活经验,所以小孩自己想的事情,往往与事实不符合。塑造小孩心理,就要把这个标志心理突出表现。小孩这种标志心理,对剧情塑造,简直太好了。因为小孩想事情,自以为是,经常与事实不符合,所以才会造成很多问题和误会。这样故事接下来就可以写怎样解决问题和误会,剧情也就有内容可写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故事,把主角塑造的笨,因为只有把主角塑造的笨,主角生活中,才会经常造成问题,那么就可以去写怎样解决问题,使剧情有可写的内容。这是很重要的写作技巧。当然这一集没有写问题怎样解决,因为没法解决,点心吃了,又不能吐出来。但是小孩单纯、没经验,而造成问题,这本身就是可写的内容。很多影片中,主角因为笨,而闹出问题,观众觉得挺好笑的,就成了喜剧。
新学期,老师要给学生们安排职务。首先是班长,小丸子肯定当不上,但是小丸子羡慕班长的徽章,戴着很威风。选班上时,小丸子自己给自己投了一票,但最终也只有那一票,还不如不投。这体现了小丸子的虚荣心,其实丸子妈妈也是有虚荣心的,例如之前老师来家访,丸子妈妈就把屋子收拾的很干净。
懒散的丸子,想干个最轻松的职务,于是当了小动物值日生。因为丸子觉得班里没动物,就什么都不用干。可是另一名小动物值日生花轮同学,建议班里养青蛙。那么接下来就有事干了:小丸子要和花轮同学拿着网子,去捉青蛙。
到了河边,花轮捉鱼,动作迟钝,捉不到,就责怪丸子。
后来花轮捉了青蛙,又没带装青蛙的笼子,只好用自己的围巾包住青蛙。
接着又捞了青蛙卵,放在了桶里。
随后,丸子抓了一只龙虾,也没笼子,就用花轮的帽子装龙虾。
这段表现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毕竟是孩子,本来就没经验。
第二天来到教室,其他同学带来了一只金丝雀,大家都很喜欢,也就没有同学理会丸子和花轮辛苦捉的青蛙和龙虾。这一段还是表现事与愿违。单纯、主观、自以为是、没有经验的小孩子,就容易造成事与愿违。相反,如果料事如神,处事精明,就不是小孩子了。
花轮提议大家观察青蛙卵,写观察报告,大家觉得自己没有时间,觉得花轮没事找事。但是老师同意了,大家只好照做。
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