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改土归流没做好。
所以,孟加拉将军顾海章想要彻底的改造孟加拉地区,就直接向朝廷要权。
“顾海章步子迈得太大了吧!”
曾国藩开口道:“改革谈何容易,更何况孟加拉地区新占之地,一个不好就容易引起反弹,到时候反倒让英国人乘虚而入……”
“臣也不赞成!”冯桂芬也开口:“正所谓因地制宜,孟加拉自有国情在此,不可动弹。”
“等到英国人被彻底的打服了,到时候再谈改革也不迟!”
胡林翼也附和着。
匡源沉默没说话。
朱敦汉目光看向了龚橙,后者目光躲闪。
显然这位帝党,心里也是有主张的,并不会全面的听从皇帝的意见。
这也是正常的,人都有思维,都有自己的想法。
他叹了口气,心里的想法再次被按了下去。
孟加拉地区,是给他未来其中一个儿子的,如今看来,倒是不急于一时。
“让顾海章酌情改革,最好找个地方试点,不要引起乱子!”
朱敦汉妥协了:“最好跟南洋总督打个招呼,提前调集兵马镇压!”
事罢,匡源忽然道:“陛下,缅甸虽然是个例,但却也是许多藩国的想法,只是被按住没有言语罢了。”
“孟加拉战争,快一年了……”
南洋藩国又出钱又出人,短时间的一场战争也就罢了,那么长时间,甚至还会拖延到两三年,这对许多小国来说是个重担。
毕竟两百年了,各个藩国或多或少都有点小毛病,财政不一定都富裕。
10万大军征战一年,耗费的钱财已经达到了两千万级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不断上涨。
再继续下去,很可能拖垮那些小国。
南洋不能出乱,这是底线。
为此,朱敦汉宁愿出一些钱。
发行了龙元,合法敛财,朝廷倒是挺富裕的。
“到年底就结束吧!”朱敦汉随口道:“出兵继续,不要再让他们出钱了。”
“朝廷目前能够维持住,再加上孟加拉的资源,自给自足应该可行……”
“陛下圣明——”
……
这段时间以来,顾海章对于孟加拉做了梳理。
中孟加拉地区是孟加拉的农业地带,一半以上的稻米都出自于此,还有三成的纺织业,部分的造船业。
即使经过英国人的搜刮,但是中孟加拉底子厚,每年依旧能够提供上千万银圆的税收。
而要知道,它的总人口才2,000万。
拿朝鲜来比喻,其两千万人,一年的税收才六百万石粮食,盈余甚至只有十几万石。
仅仅是中孟加拉地区,税收就是朝鲜王朝的三四倍。
这还是在地方上有大量的地主、寺庙截留的结果,不然的话还会更高。
所以,顾海章觉得,只要完成改革,倒是突破三千万不是梦。
到时候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力反攻印度,夺回西孟加拉地区。
他首先决定,将整个孟加拉将军府分为八个府,九十九个县,然后按照朝廷的样式,设立各级官僚。
只要这个官僚体系已建成,短时间内就会让将军府的控制力达到巅峰。
可惜,第一步刚开始,都已经把他拦住了:没有合适的官僚。
读书认字,在大明如此简单的一个事情,在孟加拉却是天大的难题。
读书人在地方上是阿訇,在寺庙里则是学者。
想要治理孟加拉,必须要依靠这些学者。
而讽刺的是,顾海章却想要限制寺庙,限制慕斯林。
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
其他的言语不通,饮食问题,反而是最次要的。
“该死!”顾海章气急败坏:“我就不信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