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赵桓留坚守京城。
李纲见驾时,赵桓正躺在御榻上等太监们备辇,见李纲进来劝谏也没有起身。
李纲见赵桓如此懦弱,说道:“皇上忘了之安史之乱了吗?”
赵桓道:“安史之乱与此次金军南下又有何干连?”
李纲意味深长地道:“想当年唐明皇得知潼关被攻下之后,就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带领杨氏姐妹急忙逃往四川。皇帝走了,但是文武百官还不知道,有的大臣还来上早朝,想听听朝廷的对策。但见宫女太监们蜂拥而至,一个个狂呼皇上逃走了,大臣们顿时都傻了眼,想不到唐明皇如此不负责任,只图自己一走了之,可长安又交给谁来管呢?结果大唐江山落在了安禄山的手里,花了很多年才能平息,收回了失地。皇上应该吸取唐明皇的教训,何况现在的局势并不是特别危险,各地的援兵就快到了,皇上你这一走,京城一定会大乱,肯定会守不住的,请皇上三思而行。”
李纲口干舌燥地说了半天,赵桓竟然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也不知听进去没有。正在李纲不知道还需要如何劝谏时,有内侍来报皇后己行,催速赵桓赶紧动身。
赵桓闻听,一骨碌从榻上下来,嘴里还念念有词道:“朕不能留矣。”
李纲见状舍命挡在了赵桓的面前,痛哭流涕,叩拜不已,硬是逼着赵桓答应留了下来。岂料李纲前脚刚走,赵桓又开始变卦了。
几天早朝,李纲心中有事,早早就来上朝了。还未到皇宫门口,就见赵桓在御林军的簇拥下正向外走去。
天刚刚放亮,胆小怕事的赵桓就做好了南逃的准备了。两千御林军护着赵桓、朱琏、赵谌、朱慎妃、沈羽蝶等人,打开了宫门,准备出发。
李纲闻讯赶了上来,生气地质问御林军统领张迪道:“你们怎能让皇上逃离京城?”
张迪耸了耸肩,装出了一副迫于无奈的样子,说道:“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皇上要逃走,试问又有谁能够阻止得了?”
李纲又向御林军道:“你们是愿意离开京城,还是愿意保卫京城?”
御林军们都答道:“我们愿意留下来保护京城。”
李纲又向赵桓陈述利害道:“皇上己经答应留下来了,怎么又变卦了?御林军的家属都在城里,他们现在跟着皇上走,万一半路又逃回来了,那皇上的安全又由谁来保护?而且金兵己经离这儿很近了,如果皇上逃走的消息给他们知道,他们一定会派兵追上去,那时皇上又怎能抵抗呢?皇上是不是己经忘记了太上皇是怎样脱离魔爪的了?”
赵桓清楚地知道,赵佶和郑太后逃走上时,不幸碰上了东路军,兀术选上一百骑兵从后追了上去,幸而赵佶等人走得快,胜捷军又拼死护主,终算能脱出生天。兀术虽然没有追上,但却追获了骏马约三千匹回来。此事早已在京师中传开了,禁宫中更是人人皆知。
赵桓也觉得李纲的话十分有道理,他一意出逃,考虑得并不周全,万一逃走不成,反而被掳掠入金营,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下慌忙下诏停止出逃。
李纲大声叫道:“皇上已经下定决心不走了,皇后和各位娘娘又意下如何呢?”
朱琏道:“皇上不走,本宫也不走。”
朱慎妃道:“本宫誓死追随皇上。”
沈羽蝶道:“本宫也愿意留下。”
李纲又道:“那么张统领呢?”
张迪心虚地道:“末将自然是听从皇上的差遣了。”
李纲大声叫道:“既然皇上和娘娘们都愿意留下来,今后谁个再敢说逃走,一定斩首示众。”
御林军们十分激动,全部都跪了下来,高呼着“万岁。”
挽留了赵桓后,李纲又忙着布置其它的城防事务,足足花上了三天的时间,才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