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拖缓了和议之事,希望赵构能当机立断,共同商讨和约之事。
赵构听完之后,脸色非常难看,连忙召见了文武百官,对秦桧等大臣诉苦道:“先帝梓宫,若能归还,即使晚二、三年也无妨,但太后春秋已高,邢后在五国城受苦,朕朝思暮想,希望能早日与她们相见。为此,朕与云王才不惜屈己议和,众位爱卿怎么就不能体识朕和云王的苦衷呢?”
秦桧道:“皇上不惜屈己,与金国讲和,这是人主的孝道,群臣见人主卑屈,心中不平,这是人臣的忠心,可见我朝君臣忠孝之心可昭日月。”
赵构道:“虽这样,有备无患,即使和议可以成功,边境的防备也不可松弛。”
赵云桦也道:“群臣悲懑之心出于爱君,决无他意,不必太过责问,皇上可委婉回复。非议的人无非是认为金人不可信,而我朝的目的是要梓宫和母兄回国。皇上可以对群臣说,只要梓宫和母兄回国,今日回来,明日就可以弃约。这样,我们只有所得,没有损失,群臣知道皇上意在于孝,而不在于和,必能体谅皇上的苦心了。”
赵构听完了赵云桦的建议,在朝堂上委婉地借金太祖阿骨打的金口向群臣表达了自己在议和问题上的态度。当年完颜宗翰等人坚决反对将燕、云之地交与宋朝,主张对宋朝用兵,只有阿骨打一人坚持遵守“海上盟约”上的信誓,并不肯失信于宋朝,若想失约,要待他死了之后,结果终于覆行了盟约。阿骨打不愧为创世的皇帝,他的想法和做法必有过人之处。
赵构的这番说话的确耐人深思,他借阿骨打之口表示了自己和议的决心已下,决不屈服于众议的态度,也没有否认大臣们的拳拳爱君之心。
朝中的大臣们全都听出了赵构的双重意思,当下明白了他的苦心,便不再多言了,朝中的议论也渐渐平息了下来。
身在合肥的王庶见屡次上书都无效,再也忍耐不住,专程从淮西赶了回来,私下里先与赵云桦商议。他这次赶回行在,除了坚决反对议和之外,还想向赵构提出了三项应敌之策。
赵云桦道:“王枢密因何如此偏激?议和未必是件坏事。”
王庶道:“王爷可知道乌陵思谋曾经来过北宋都城开封?”
赵云桦道:“当然知道,据说当年的‘海上盟约’就是由乌陵思谋所主持的,只可惜当年本王流落在民间,并未与乌陵思谋碰过面。”
王庶又道:“王爷又可知道金人非常重用乌陵思谋,若非是他给完颜宗翰出的主意,二帝未必会北狩,后妃宗室也未必会受辱,纷纷惨死在异乡,尸骨无全?”
赵云桦并不知道二帝北迁原来是拜乌陵思谋所赐,不由义愤填膺,双目露出了仇恨的火花,竟然有欲杀乌陵思谋的念头。赵佶死得太冤,皇室女成员的下场太惨,今天老天爷给他一个报仇雪恨的机会,让乌陵思谋前来送死,他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仅仅是将乌陵思谋扣留,实在是太便宜他了。
盖鸣渊见他青筋暴起,连忙阻止道:“王爷不可,杀乌陵思谋事小,破坏议和事大,还是交由朝廷来作决定。”
赵云桦多次营救二帝并不成功,赵佶惨死在韩州,还险些被金人做了灯油,他却无能为力,连接回灵枢的机会也没有。现在好不容易盼得金人肯将梓宫归还,他为尽孝道,只得强压下心中的满腔怒火,引着王庶前去大殿面见了赵构。
王庶参见了赵构之后,当即向他提出了三项应敌之策:
上策是扣押使者,激怒金人,使金人出兵南下。因为金人万万想不到宋朝会如此强硬,事出意外,金人首先在气势上就输了一筹,所以金人必败。
中策是皇帝不接见使者,一切由臣下处理,随机应变。
下策是姑且示弱,待之以厚礼,等其出境再派兵蹑后,掩其不备,一举而破。
别说是赵构,就是赵云桦也听腻了这些不着边际的空话,王庶所能想到的,赵云桦自然也能想到,但为了两邦百姓能安居乐业,实在不能再轻举妄动,他只主张守御,并不主张攻略,更不想再无故挑起战祸。
赵构也是越听越怒,却强忍住满腔的怒火,并不作答,拉着赵云桦拂手而去,将王庶一个人丢在了大殿。客死异乡的毕竟是先帝,他们的父皇,那有作为人子的会将自已父亲的尸骨弃之不顾,难道这些人就没有父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