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投胎三国,拥用万斤神力不过分吧 > 第四十七章,袁术的质疑

第四十七章,袁术的质疑

此起彼伏。

有的人面露疑惑之色,心中对楚风的诗作真假产生了一丝动摇;有的人则满怀期待,兴奋地搓着手,渴望看到这场激烈争论的最终走向。

蔡邕心中坚信楚风的为人和才华,想要挺身而出为他辩解,却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言辞,只能干着急。

楚风深吸一口气,环顾四周,看着众人各异的表情,心中明白此刻必须要让大家信服。

他定了定神,缓缓说道:“袁公路既然如此固执已见,那我便详细说来,让诸位评判。从踏入这诗会的那一刻起,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在洛阳城,乍一看繁花似锦,生机勃勃,一片祥和之态。

然而,在边关地区城墙之上的战火痕迹依然清晰可见,那一道道裂痕,仿佛是历史的伤疤,刺痛着我的心。城内许多房屋破败不堪,残垣断壁间荒草丛生,百姓们流离失所,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助。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心中五味杂陈,悲愤交加,于是便有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它不仅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更是我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的沉痛叹息。”

楚风微微停顿,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慨与无奈,眼神变得越发深邃。

他接着说道:“见那枝头娇艳欲滴的花朵,本应是春日里最美好的象征,给人带来愉悦与希望。可在这战乱纷飞的背景下,它们却仿佛也感受到了世间的苦难与悲伤,泪水盈盈。那每一滴露珠,在我眼中都像是花儿为这乱世流下的伤心之泪。听闻那清脆悦耳的鸟鸣声,若是在和平繁荣的时期,定会让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但此刻,在这充满离别与痛苦的氛围里,却只能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与哀愁。所以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是我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我与这世间万物共情的体现。”

“至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楚风的声音有些颤抖,眼中闪烁着思念与担忧的光芒,“在幽州,战争已经持续了漫长的数月之久,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从未间断。在这残酷的战争岁月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死亡与恐惧。我与家人天各一方,音信断绝,不知他们是否平安康健。在这种情况下,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对我来说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沙漠里的清泉,珍贵无比,万金都难以衡量其价值。这种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与担忧,想必在场诸位身处这乱世之中,都能感同身受。”

最后,楚风语气沉重,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乃是我想到自已因忧虑国事,心系百姓,日夜难眠,常常不自觉地搔抓头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越来越多,越发稀疏,连簪子都几乎难以插住。这每一句诗,都是我当下心境的真实写照,是我内心痛苦与挣扎的直接体现。它们源自于我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又怎会是抄袭之作呢?”

众人听了楚风这番详细而又深情的阐述,纷纷点头称是。

一些原本心存疑虑的人,此刻也不禁为楚风的才情和真诚所打动。

他们开始低声议论,对楚风的诗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赞赏。有人小声说道:“楚风所言句句属实,此诗确实是真情流露,绝非抄袭。”

另一个人也附和道:“是啊,如此细腻的情感,若非亲身经历,又怎能写得出来?”

然而,袁术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红一阵白一阵,犹如调色盘。

但他仍强词夺理,嘴硬道:“即便你说得天花乱坠,条理清晰得如同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也不足以证明什么。这些不过是你事后编造的借口,谁能证明你当时心中所想?说不定你是提前背得滚瓜烂熟,故意在此卖弄炫耀,妄图骗取众人的赞赏。”

蔡邕步履稳健地走到楚风和袁术中间,先向楚风微微点头示意,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认可。

然后他转身看向袁术,目光温和却又不失威严,犹如春风拂面却又暗藏力量:“袁公路,楚风所言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诗乃心声,观其诗便可知其人。楚风平日勤奋好学,博古通今,心怀天下,常以笔为剑,书写民生疾苦,抒发壮志豪情。其才情与志向,众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今日之作,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完全符合他一贯的创作风格与心境。且他对诗作的解释合情合理,丝丝入扣,与当下这春日长安城的情境完美契合。我们身为文人,应当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结晶,切不可仅凭主观臆断,轻易怀疑他人。诗歌创作,本就是一件充满奇妙与惊喜的事情,灵感来时,如电光火石,佳作瞬间天成亦并非不可能之事。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