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头!朝堂众官一片哗然,先前质疑者惊得噤声。
她心中一阵感慨:沈易果然拿到此等铁证。那封急信中亦附“怀王黑账”抄录,写明怀王与赵尚书、外藩副将互通等重大罪证。
她当即交给在场文官审读,群臣一片震动:有如此多据实证,怀王逼宫乃坐实!而且殿下本人也被沈易生擒,副将已死?这等结果令人又惊又叹。
柴将军激动跪拜:“娘娘圣明,沈易果然奇功。如今此信在此,足可证名怀王逆行,朝堂再无纷争。咱们可先发判罪,而不必大举出兵。”皇妃感慨万千:“沈易……终是不负所托。”
朝堂上本有些官员欲偏袒怀王,此刻也无话可说;有御史高呼:“怀王既明逆行,大罪当诛。”众人纷纷响应。
皇妃稳住情绪,缓声对柴将军道:“速宣天下:怀王勾逆,不得承藩;其府地待后期清算;赵尚书亦附逆同罪。
至于边关兵力,将军可派密使晓谕其麾下,劝其投降。若顽抗……则剿。”
柴将军领命,同时心中念及沈易受创不轻,不知是否安好。
可至少此刻,大明暂度惊险之关;若再兼边关安抚,此番危机或能大体化解。
再说沈易领骑军、柳如絮、顾清绮等自江城启程数日后,一路朝京中行进。途中刀兵渐少,却仍在某处关隘遇到怀王余党把守。对方不信怀王已败,妄图拦阻。
沈易本欲劝降,却被对方飞箭回击,无奈只得命骑军强攻。
他自觉伤势在重生之力作用下好转,亲自冲阵——旁人惊讶地发现,沈易战力比以往更为凌厉,刀势迅捷沉稳。
柳如絮与顾清绮在后协同配合,寥寥数十回合便破关顺利通过。
这场冲突过后,柳如絮再度察觉沈易的体能恢复度匪夷所思,不禁私下对顾清绮感叹:“他明明刀创深刻,却不见脱力,好似……内里另有神助……”
顾清绮微抿唇,一样困惑:主角身体仿佛越战越强,宛如神迹。
沈易对她们疑问只笑笑不答,心底暗暗思索要如何对二女坦白“自己有灵魄之力”的事实,或许还需要更多时机。
又一夜行,众人宿在驿站。
柳如絮原本想替沈易守夜,却被沈易劝她好好休息,自己还算撑得住。
她不发一言离去,却心起波澜:“我确实累,可还是想多待在他身边……”
她回到房时,对自我感情愈发无法否认。
她曾以刀为伴,对世事冷漠,但今却多次为沈易刀口挡伤,甘之如饴。
又想到顾清绮时时体贴温柔,自己更显粗砺,是否最终沈易更倾向对方?
顾清绮那边也一夜难眠。
回想江城战后,柳如絮与沈易多次配合战斗的默契,她偶尔自卑:
“我只能帮他策划文书,无法并肩鏖战……”
却又想,沈易对自己也很温柔,屡次护她不受伤害;若他只想与柳如絮同行杀伐,自己是否可退让?可心中那炙热情意,不允她放弃。
深夜下,顾清绮抱膝望月,轻声自语:“高官可多纳妾室……若沈大人愿,我们三人共享一生也未尝不可?”霎时她又面红耳赤。
随行骑军首领接到斥候报告:怀王副将死讯传至边关后,其麾下两名旧将竟自立门户,不服朝廷宣谕,还打算联外藩做最后挣扎。
沈易一听,心头也燃起担忧:若让他们合流外藩兵,边境必再起战乱。
柳如絮认同:“我们得先把此消息带给皇妃,好让她调兵防御;或由我们先行剿之?”
沈易沉吟:“先去京城报上王印证据,让朝堂光明正大定怀王之罪,再调大军应对边关余党。”
此时沈易心中再度感受灵魄涌动,似乎暗示他还有一场恶战要打,可眼下他更急于赴京。
顾清绮也道:“若朝堂明判怀王,边关余党亦士气不振,不一定难剿。”
沈易微微点头,却瞥见柳如絮有些意动,似想“当场出击”更果敢。
路上风尘仆仆,沈易忍着肩痛,却时常望向身侧两位女伴:
柳如絮策马随行,英姿飒爽,刀鞘紧扣腰间,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顾清绮不擅骑术,但她温柔倔强地跟在后方,常在夜里写路引、安排住宿,帮沈易料理杂事。
沈易几度想“现代人本该只娶一妻”,可又想到二女都对自己情深意切,都救过自己性命,多次患难与共;在此异时空,若“共侍一夫”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他到底能不能克服内心道德关卡?
“你若双收,会否伤她们之情?可是明明二人不想互相争夺,反似要陪我到底……”
沈易在心里纠缠